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8/12 20:42:36
选择字号:
总决赛评委名单公布!2023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

直播时间:2023年8月13日(周日)09:00

直播平台:

https://rmtzx.sciencenet.cn/app/kexuewang/liveShare/#/cathay?broadcastId=0b3eda02-4a1a-42e3-9a17-460492ee6119(科学网APP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APP

科学网视频号

2023年8月11日-16日在长春举办Light Conference Week(http://lightconference.cn)和2023年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CANX,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组织委员会

支持单位: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比赛时间 / 地点:2023年8月13日、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宾馆

【总决赛评分机制升级】

评分来自三个小组:特邀专家评委(60%)+赛区负责人评委(30%)+选手互评(10%)。

为求更加公平和准确,评选方式为排序机制,不能重复,评委和选手均需提交所有选手的成绩排序(1-20),三者按照权重进行计算得到该选手的最终排名。

【总决赛奖项设置】

1、年度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和优秀奖(10名):(奖金+证书);

2、优秀赛区组织奖:线上积分赛段积分前三名的组织单位(奖杯);

3、优秀导师奖:年度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导师(奖金+证书);

4、其他奖励:进入总决赛的所有选手,还将获得由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提供的精美奖品。并且每人获得一张2年有效期的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及子刊eLight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发表论文免收APC费用的特权;邀请撰写特邀综述等。

【评委会主席】

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顾波(玻色光子公司)

顾波博士, 全球光子行业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2012年创立BOS Photonics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旨在培育和开发下一代光子技术。从事光子领域三十余年,发明一系列世界首创的新型激光器、超快激光材料,和突破性的激光技术应用 , 研发的产品至今还在全球各地工厂被广泛使用。发表170余篇论文包括3篇杂志封面文章,编辑出版13部论文集,作24次国际学术大会主旨报告和80余次特邀报告。已获得121项美国和国际专利。担任过56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曾担任5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特聘教授,并辅导出数位博士后和博士生。曾任国际知名光子公司GSI集团副总裁和全球顶尖光电巨头美国 IPG Photonics 公司亚洲区董事总裁,是光纤激光技术和超快激光技术在全球工业制造领域广泛应用的先驱开拓者。他目前担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Fellow 会士遴选委员会评委,和国际顶尖光电产品大奖 PRISM AWARD 菱镜奖的评委,同时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和美国激光学会执行理事兼秘书长。顾波博士是中国光学学会会士(COS Fellow),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OPTIC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和美国激光学会会士(LIA Fellow)。顾波博士于2022年获得美国激光学会亚瑟.肖洛奖(LIA Arthur L. Schawlow Award),和2023年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梅曼激光奖(SPIE Maiman Laser Award)。

孙洪波(清华大学)

孙洪波,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电子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0年在日本德岛大学卫星创业商业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后在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担任助理教授。2004年晋升吉林大学教授(长江学者),2017年起在清华大学工作。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激光精密制造。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用3万余次,ISI检索报告H因子为88。他目前担任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执行主编和PhotoniX的副主编(均来自Nature出版集团)。他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SA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

【赛区负责人评委】

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曹良才(清华大学)

曹良才,分别于1999/2001年和200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助理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光电工程研究所所长。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是全息成像和全息显示。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

冯国英(四川大学)

冯国英,博士,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保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首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和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现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工程研究所所长、新型激光技术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和中国电子学会理事。担任《应用光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强激光与粒子束》、《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从事新型激光技术的研究,在高功率激光传输与光束质量控制、激光波前精密测量、固体激光器件和微纳光电子生物传感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近年来带领团队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预研项目和“十三五”预研项目等。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 Letter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光学学报》和《中国激光》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中国专利30余项、国外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件。主编本科教材2本、专著2本、译著1本。提出并实现了纳米光纤超连续谱,获2012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排1)。实现了中红外Cr2+:ZnSe纳米晶线激光,获2013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排1)。在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全固态激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成果,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完成的国家基金NSAF项目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果,获2021年度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1)。

冯晶(吉林大学)

冯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7、2000和2003年先后于吉林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至2006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可穿戴电子、柔性显示和新型能源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和钙钛矿光伏,有机激光器件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第一或责任作者SCI论文一百余篇。担任OSA出版社Optics Letters期刊编委、Elsevier出版社Optics & Laser Technology期刊副主编和中国光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李宝军(暨南大学)

李宝军,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系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1998至2000年复旦大学博士后,2000至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联盟博士后,2002至2016年中山大学教授(其间曾任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任高能物理联合学院院长)。现任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纳米光学操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8),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任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9),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4),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被评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5),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任全球光电大会共主席(2019和2020),当选中国光学学会会士(2020),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1),任全国重点实验室咨询评议组专家(2022)、Scientific Reports编委、《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和《光学学报》第七、八届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6)、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

刘智毅(浙江大学)

刘智毅,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于美国塔夫斯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开展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刘智毅的工作主要围绕多光子成像方法的构建及在疾病诊断当中的应用展开。迄今,在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发表会议论文逾20篇。目前,授权/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的Topical editor;担任《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青年编委;担任国际会议PIERS的Session Organizer/Chair;担任PhotoniX,Science Advances等20余本期刊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作邀请报告。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荣获2021年度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的资助。

吕志伟(河北工业大学)

吕志伟,河北工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仪器专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4项。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工程系主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智能光通信和智能光纤激光器方面的研究。在光电子领域知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邀请论文7篇,SCI他引800余次。智能锁模激光器工作被美国光学学会杂志Optics & Photonics News评为2019年度全球光学进展,并入选2019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论文入选封面论文,并被“News & Views”栏目专题评述。2次在光通信旗舰会议OFC/ECOC做邀请报告,3次在OFC/ECOC做workshop邀请报告,3次在OFC/ECOC组织workshop。担任OFC TPC成员(2017-2019,2023-),担任SCI期刊Optical Fiber Technology编委(2019-2021)。2020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赵建林(西北工业大学)

赵建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先后于1981、1987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3、1998-1998年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物理系从事研究访问。1982年加入西北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光场调控、数字全息术与计算光学成像、微纳光子技术与器件、光纤传感技术。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Light、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Photonics、Laser & Photonics Review、Photonics Research、ACS Photonic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以及Physical Review 系列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400余篇。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学科首席科学家、超常条件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光学学报》执行主编等。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端生物医学成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经理。主要从事组织光学成像理论、方法及应用,率先在国际上开展活体组织光透明方法研究,发展高效、安全的颅骨光透明方法,为高时空分辨获取活体皮层结构与功能信息;发展快速、标记兼容的离体光透明方法实现大组织器官整体结构三维高分辨成像,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应邀在SPIE Bios Hot Topic等重要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50余次。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微循环药物研究专委会副主委,担任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副主编、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等国际期刊的编委或客座编辑,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及多省市科技奖励的评审专家。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左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SCILab:www.scilaboratory.com)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计算光学成像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在非干涉定量相位显微成像、高速结构光相位三维测量、计算光电成像探测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SCI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22篇论文被选作Light、Optica等期刊封面论文,2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论文被引超过10000次。入选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国际应用和纯物理协会(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Light未来之星(Rising Star of Light)、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等。现为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PhotoniX、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期刊编辑。指导研究生5人次获全国光学工程优秀博士论文/提名,4人次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5人次入围Light全国光学博士生学术竞赛全国百强,获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研电赛”金奖十余次。

【特邀专家评委】

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郝群(长春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郝群,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博士;曾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讲座教授。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校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长期从事新型光电成像传感技术和光电精密测试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方向包括光学精密测量、激光三维成像、量子点红外成像等。发表 SCI 论文216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出版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李涛(南京大学)

李涛,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首批“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优青获得者,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微纳光学、超构材料、光子集成等领域的研究,多次获得“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重要成果”,获VEBLEO SCIENTIST AWARD科学家奖;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PRL,Light Sci Appl等刊物发表论文逾120篇,引用超6000次,受邀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目前担任中国材料学会超构材料分会理事,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担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Chinese Optics Letters, Science Bulletin, ADI, EPJ Applied Metamaterials等刊物的编委。

刘东(浙江大学)

刘东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光谱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执行副主编、《激光技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PhotoniX、《光学学报》、《航天返回与遥感》、Remote sensing等期刊编委。担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共主席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出版教材2部、专著2部,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PNA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PhotoniX、Remote Sens Environ、Sci Total Environ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10余项, 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主旨/邀请报告60余次。

刘丽炜(深圳大学)

刘丽炜,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本土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近五年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重点项目20余项。科技部、深圳市重点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已转让发明专利2项。曾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等。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激光》杂志青年主编。

刘世元(华中科技大学)

刘世元,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光电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测量装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测量与仪器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计算光刻成像理论与应用、纳米光学测量技术与仪器、集成电路IC测量检测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包括杰青、重大仪器、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0余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持研制的仪器、软件、测量装备等多项成果已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星光电、京东方等微电子、光电子龙头企业获得批量应用。

牛亚军(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牛亚军,博士,任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Camera技术专家。多年来专注于华为旗舰机Camera创新解决方案研究,对Camera解决方案端到端开发负责。深度参与了华为旗舰机长焦微距,超聚光夜视等重要卖点的研发。拥有22项中国发明专利,合作著作1本。

沈平(南方科技大学)

沈平,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系科研副主任,广东省集成光电子智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光子协会(IEEE Photonics Society)候任主席。

https://ieeephotonics.org/about/board-of-governors/

王占山(同济大学)

王占山,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始人,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全光谱高性能光学薄膜器件与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国家某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咨询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先后发表Light,Optical Letters等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一种激光薄膜的制备方法”获2018年中国专利金奖,含该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实现转让,获收益3800万元。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2),2021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5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1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多次在境外国际会议上有邀请报告,担任多个境外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任《光子学报》副主编,《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编委。

肖云峰(北京大学)

肖云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于2002年和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子学与量子光学,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2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6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王大珩光学奖、饶毓泰物理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现担任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nd Astronomy等期刊编委。

徐海阳(东北师范大学)

徐海阳,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闫锋(长光集智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闫锋,2004年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国科大,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大珩光电技术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所长办公室主任,现任长光集智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长白山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在长春光机所工作期间曾负责过重大型号任务预研、研究所战略规划工作,现致力于超精密光学系统研发、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叶海水(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叶海水,工学博士,华为终端Camera技术专家,10+年的手机Camera光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经验,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

殷海玮(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殷海玮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级工程师,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微纳制程智能检测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显微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光检测与光集成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上海节能镀膜玻璃工程中心技术委员,华师大铌酸锂谷光子研究院学术委员。

殷海玮博士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深度光谱技术等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在显微角分辨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方面具有原创性贡献,在PNAS、Light等高品质光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专利130余项。

朱梦剑(国防科技大学)

朱梦剑,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碳基纳米器件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基于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纳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研究,在Nature Physics、Light Sci. App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引用2200余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10余项,湖南省光学进展奖,入选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和湖南省光学学会理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