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30 1:12:07
选择字号:
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在京举行
专家呼吁将肥胖防治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肥胖人群越来越多,成年人中50%以上属于超重肥胖,而且肥胖人群上升的比例甚至要超过超重人群的比例。”近日,在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 (COC2023)上,该会议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肥胖症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并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计到2030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肥胖防治应提升至国家战略关注层面,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同期,会议现场还启动了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旨在通过肥胖教育、肥胖热线、肥胖救助三大公益项目,进一步传递科学减重理念。此外,《减重与代谢外科标准数据集》同场发布,开启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数据建设发展的首次探索。

中国肥胖大会 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启动(主办方供图)

 

面临两方面挑战

“接受手术的各年龄段、全性别肥胖人群均存在营养不良”“在各年龄段中,男性的2型糖尿病、脂肪性肝病等患病率占比均高于女性”“对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减重为中心的降糖治疗’”“我们更应关注这个人群的合并疾病,不只是关注体重”……

基于对20余个省区市、80余家中心的2万余例的患者分析,会上首次发布了减重与代谢外科5年数据报告。

“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患者数量达到第一个万例,用了2018-2021年3年时间,而第二个万例仅用了2021-2022年1年。”张忠涛认为,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建设发展格局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二是如何提高临床专科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未来要以多学科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健全专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张忠涛建议,以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抓手,聚焦“以疾病为中心”“以减重为中心的降糖治疗”“创新减重医疗器械”等维度,提升减重与代谢外科专科临床诊疗能力。

同时,张忠涛呼吁,政府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相关专业的医生、肥胖患者应共同关注肥胖、管理好体重,在获得美观、健康的同时,也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也希望通过和公益性慈善基金会的合作,为经济能力较差、但又需要医学减肥的这些肥胖病人提供一些共性的帮助和支持。”

5成以上成年人超重

“在我的门诊当中,70%以上的患者BMI在30以上,并且这个胖度还在不断增加,BMI50~60的患者越来越多。”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教授分享了自己接诊患者的变化情况,称近两年其门诊基本转型到为肥胖人群服务,接诊的大多是因胖生病或因为肥胖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介绍,我国肥胖人群的地域分布并不均衡,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北方胖子偏多,南方胖子较少。“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减重手术的量和当地肥胖人口的量呈一个平行状态,但在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内陆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减重手术的实行量也不如沿海地区。”

张鹏认为,建立一套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培训,将这个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以帮助二/三线城市和有更多开展减重专业需求的偏远地区医院更加健康、规范地开展减重手术,让更多患者能真正从这个手术中获益。

迈向深度融合新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现场来自临床营养学、内分泌代谢学、心血管病学、减重与代谢外科学、代谢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肥胖防治的多学科深度合作与减重产品的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展开了讨论。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它还可以引起相关各个学科的多种疾病,而且这些疾病是互相促进的。因此对于肥胖的治疗及临床研究也需要多学科的深度合作与密切融合。”张忠涛介绍,2003年至今,我国已发布13本肥胖防治相关共识指南(续),下一步需建立从成人到儿童、从内科到外科、从预防到管理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来降低疾病发病率。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谈到,近几年减重药物的开发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一些药物不仅通过早期的临床研究成功上市,在上市后还开展了长期的心血管保护研究及安全性研究,并在临床实践中看到了很好的减重效果。“如何科学规范使用这些药物,以获得更好的降糖结局同样值得关注。也期待有更多专家投入到肥胖的临床研究,把现有的一些临床证据转化到实践中去。”

“很多基础的科学研究一定要和产业侧相配合。”大会共同主席、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房中则教授举例说道,很多专家都在研究肠道菌群和肥胖的预防、诊疗与干预问题,认为肥胖可能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营养和营养带来的减重生活相当于患者的一个自救行为。”陈伟表示,是否存在最佳减肥的膳食模式和体重反弹是临床关注的两个重点问题,期待尽早把减重生活和产品开发结合在一起,更好转化出针对肥胖人群的产品,让他们能够有的吃,也能够知道怎么吃。

“高血压是肥胖的一种表现,这是我们从学科发展上重新认识肥胖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谈到,基于这一认知,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及药物干预,有可能更加有效、容易地解决高血压问题。

据悉,此次会议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举办。会议设置包括开幕式暨大会主题报告、各专业专长会议、多学科交叉、最新临床指南、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及产学研等在内的40余场论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