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15 23:52:17
选择字号:
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外周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完成

近日,记者从北京协和医院获悉,该院血管外科完成了首例VasCure机器人辅助下外周血管腔内介入手术人体临床研究,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康复良好。该血管腔内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侯增广团队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刘暴团队联合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77岁的张女士在三个月前出现右下肢间歇性跛行,经检查发现她的双下肢多发粥样硬化改变,管腔多发狭窄。张女士下肢缺血诊断明确,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在得知自己符合入组条件、可以使用VasCure机器人辅助手术后,她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手术当日,在该院麻醉科手术室团队的积极配合下,血管外科邵江、来志超主治医师担任手术助手,血管外科副主任刘暴操控VasCure机器人,完成复杂病变下导丝配合导管缓慢通过闭塞段至远端动脉、球囊预扩、支架精准定位、支架释放、球囊后扩等动作,同时还首次完成机器人自主推送导丝在腔内的运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谢晓亮与奉振球助理研究员现场提供技术支持。术后造影显示,右下肢股浅动脉显影良好,血流通畅,流速满意,未见明显残余狭窄,手术成功。患者术后第二天清晨下地。

?

控制室内,左起为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申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谢晓亮、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刘暴。(北京协和医院供图)

据了解,自2019年起,该院血管外科团队全程参与并指导机器设计、理论培训、体外模型操作演练、动物实验操作演练,提出优化改进意见。目前,VasCure机器人的操作精度可达毫米级,操作更安全;能有效滤除术者的手部抖动,提高稳定性;创新双通道协同递送技术,实现复杂术式中对多个导丝、球囊、支架的协同递送;监控导丝导管在腔内的自主推进,有望进一步减少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

“外周血管病变范围广,病情多样。”刘暴介绍,“在血管外科疑难重症手术、远程辅助复杂介入手术、助力年轻医生成长等场景中,血管腔内机器人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此前开展的首届医工交叉融合学术研讨会暨血管介入机器人交流会中,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副院长曾表示,该院将大力支持医工交叉融合领域的发展。下一步,该院血管外科和中国科学院团队将继续开发完善VasCure的环境感知和力觉反馈功能,以期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部分替代医生操作,减少术中X射线的使用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