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些年来,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离不开能源提供的支撑。
然而,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非常高,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多年来超过了70%,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去年高达45%。能源安全隐患重重。
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能源危机又被不断提起,全球局势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可谓“惊涛骇浪”“风高浪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态变革期,而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局面,因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在“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中表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能源这碗饭,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
活动现场 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组委会供图
油气依存度极高,易被“卡脖子”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缺气的国家,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根据“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上发布的《中国能源安全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煤炭储量为1432亿吨,占全球的13.3%,低于美国(煤炭储量占比为23.2%)、俄罗斯(15.1%)和澳大利亚(14.0%),位列全球第四。
据了解,《白皮书》是由四川大学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方合作,聚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合力编撰,聚焦中国能源安全,以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视野,全面审视了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力图回答能源安全的“中国之问”与“时代之问”,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中国能源安全白皮书》(2023)发布仪式。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组委会供图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压舱石,煤电是我国电力的主力军,我国煤电占了全球煤电的50%。在化石能源内部的煤、油、气三者中,我国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白皮书》提到,大庆油田的发现,使我国基本实现低水平的石油“自给自足”。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油气能源的需求巨大。1993年,我国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不断攀升。在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就突破了5亿吨大关,多年来超过了70%。2022年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2%,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提升到45%。
油气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指标。对外依存度过高,必将大大增加能源安全的隐患,很容易被“卡脖子”,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白皮书》指出,更为严峻的是,伴随极高的油气进口依存度,在当前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能源治理体系中,仍然缺乏足够的地位与议价话语权。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我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很高,油气进口来源地局势很不稳定,一旦国际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级,我国海外油气断供风险将相应增大。而且,我国油气进口主要依赖于海上运输,但是关键海区、海峡以及航线的掌控权在沿海国家和美国手中,一旦国际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级,我国油气通道阻断的风险将相应增大。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就一定要有主动权。
“这就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逐步推进化石能源有序减少,和非化石能源可靠替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大力推动生活生产方式全面的绿色转型。”王光谦表示。
新能源大放异彩,实现多能互补
“能源安全是保证国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业粮食’。”四川省政协主席田向利说。
随着能源安全的定位不断地提升,我国已经将能源安全提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但是,能源这碗饭怎么端才更稳?那必须要自己有生产的能力。
王光谦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目前已形成煤、油、气和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截至2021年底,我国企业已经在50多个国家形成了200多个油气勘探的开发项目,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2.1亿吨油当量,为我国能源油气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光新能源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中不断提高,成效显著。”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江霞介绍。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也基于此,预计“十四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增量当中,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60%左右。
在核电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变革,自主研发了“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三代核电,主要技术和安全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了又一张国家名片。在氢能方面,截至2022年6月,我国加氢站数量超过270座,较2018年增长超10倍。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效果也愈发凸显。
有数据统计,2013年至2022年,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实现十连降,累计降低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00多万吨,分别下降到300多万吨和900多万吨,分别减少了85%和60%。
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参与节能减排,其中,成都为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了很多努力。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凤朝介绍,成都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整合构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28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加快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成功创建5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绿色工业园区,大力推广利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田向利强调,保障能源安全是一场关乎国家发展前途的命运之战,“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和窗口期。
“作为全国清洁能源资源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省份,四川将充分发挥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为铸牢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田向利说。
应对风险挑战,护航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当前,两个大局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国际地缘政治趋于紧张,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加剧,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不少的挑战,加快能源安全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表示。
石化能源总有一天会被淘汰,如果不想过“紧日子”,非石化能源行业才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关键机会。但在传统能源安全的新视野下,仍存在诸多挑战。
《白皮书》介绍,“风光”靠天吃饭,风光新能源的“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纵使老天作美,“天时”具备,但可能存在源荷供需时空错位,“弃水”“弃风”“弃光”成为常态,近年来虽有改善,但症结未除,隐患尚在。
而且,储能成为了能源安全的“瓶颈”。“实现风光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储能是关键。储能技术‘瓶颈’制约风光新能源成为能源主体,从而也制约了能源安全。只有大规模、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后,新能源才能够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江霞说。
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能源革命时代,储能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短板,是绕不过去的坎,是保证电力电量平衡,加强系统安全,提升效率的重要基础支撑,也是实现能源系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基于各类技术的性能特点、经济成本、场地要求等一系列因素考量,现在储能领域最热的一个是锂电,一个是氢能。
刘文强介绍,从我国来看,现在锂电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去年锂电总产量超过了750GWh,储能突破100GWh,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增速都非常快。所以全球锂电前10强里面,我们占了6家。他认为,锂电储能将来还会爆发式增长。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则表示,现在大力在发展氢能,氢能是未来的终极能源。但是从今天要走到真正的全面替代有非常漫长的路。为了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他认为应该“两条腿”并举:第一是发展绿氢;第二是在自有能源的基础上,实现氢能的替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石碧认为,国家还应该重视加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它对化石资源的替代有巨大的潜力,因为生物质是一个零碳原料。
“我们既要仰望天空,还要脚踏实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多吉呼吁。他表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地热的总量是现在年均总消耗量的45万倍。地热是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一员,也被称为气候王子,它是地球本身的热能。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关的投资和研究方面都比较少。
近年来,我国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改变。
“能源领域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我们要坚持创新在能源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为重点,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高效安全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积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工程,着力补强能源技术装备的短板。”王光谦说。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孔力看来,可再生能源从资源上讲是足够的,但是怎么能把这些能源融入我国现在的能源体系,构成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能源系统,满足我们各种各样的能源需求,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相信科技未来的发展,能解决这些问题,逐渐过渡到新型能源系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