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 |
锂电储能很火,将来还会爆发式增长 |
|
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对能源行业非常重大的标志性事件。
“在新的变革趋势下,在未来的新工业革命、新能源革命的引领下,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近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表示,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锂电储能将来还会爆发式增长。
?
刘文强 中国能源安全高峰对话组委会供图
优势明显,适应性最好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锂电储能产业正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
中国有三张名片:光伏、电池、新能源汽车。其中,光伏的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在全球遥遥领先。2022年,全国晶硅电池组件产量在全球占比超过80%;2022年锂电池产量同比增加130%以上,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全球占比超过65%;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超过60%。
“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新型能源体系。在这种长期宏观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未来我们的能源、交通全面低碳化是大势所趋。”刘文强表示。
未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60%,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
刘文强指出,面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波动性电力负荷带来的挑战,储能是保障电力电量平衡、加大系统安全裕度、提升新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储能方式有很多种,出于对各类技术的性能特点、经济成本、场地要求等一系列因素的考量,目前最热门的当属锂电储能和氢储能。
从全球目前的储能发展趋势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37.2GW。抽水储能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累计装机规模占比首次低于80%。而锂电储能一枝独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占比高达94.4%。
为何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在刘文强看来,这与锂电储能一系列技术优势、经济成本密切相关。总体来说,锂电储能具有效率高、响应快、寿命长、建设周期短等优点,是目前储能产品开发中适应性最好的技术路线之一。
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产业拉动了锂电池行业迅猛发展,为锂电储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成本低、安全性较好的磷酸铁锂电池高速增长,有力支撑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大量应用。
加速产业化、商业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锂电储能产业具备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锂电产业规模全球领先。而且,我国锂电池行业在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固有安全性更高、更适合储能的磷酸铁锂产业方面,我国企业产局绝对优势,国外没有这套成熟的路线,产量全球占比接近100%。”刘文强介绍。
从锂电池产业规模来看,江苏、福建、广东、四川等省份位居全国前列。以四川为例,四川在清洁能源、关键矿产资源、电池材料、电芯绿色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四川锂电产业布局成效显著,宜宾已打造成为重要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成都、眉山、遂宁等地锂电池产业蓬勃发展,四川锂资源储量、锂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刘文强看来,锂电储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能源转型、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锂电储能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有望达到5000万千瓦。预计到2035年,有望达到6亿千瓦,市场空间超2万亿元。
锂电储能是个香饽饽,虽然我国现有锂电储能产业优势十分显著,但其他国家也想抢占先机。
从全球来看,欧美日韩等纷纷将发展电池产业上升为国家或地区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电池产业本土化发展,抢占储能的全球技术创新和领导地位。比如美国颁布的《国家锂电蓝图2021-2030》《储能大挑战路线图》等。
刘文强提到,虽然我们的优势很突出,但储能市场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引领,储能产业战略和技术路线图不清晰,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还面临关键资源保障、标准和规范滞后、安全性存在隐患等问题困扰。储能电站成本效益分摊机制和商业模式也不健全,实际投运建设经济性仍是储能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掣肘。
“因此,要加速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进程,抢占国际竞争格局先机,当前亟待把锂电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进行布局推进,以加快奠定我国能源转型引领地位,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