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7/13 8:53:32
选择字号:
面对“颜宁之问”,不妨稍等那个“眼前一亮”

《中国科学报》日前报道,生物学家颜宁在微博中分享,她在博士生推免面试时,询问了20多名考生同一个问题:“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颜宁称,面对如此开放的问题,这些国内最顶尖的本科和硕士生学子,却没有一位能给出让她眼前一亮的答案。这一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得不说,颜宁的确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一则,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脑洞大开、自由畅想;二则,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对考生未来科研志向的打量;三则,引导求学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身也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强化的一课。可以看出,颜宁对这个问题抱有一定的期待。正如她所说,生老病死都是 研究对象,“期待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何尝不是一种先行者对后来者“青出于蓝”的期许?哪个老师不希望多发现一些“少年便立凌云志,只许人间第一流”的可造之材?

至于“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让她眼前一亮的答案”,可能有不同原因。有的考生也许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这么宏观的问题,猛然问及,一时无法给出答案;也许在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上,面试者有些拘谨、没能放开谈;还有一种更大概率的可能是,那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对未来还比较懵懂,在科研上暂时还没有清晰的中长期打算……对教育界而言,问了20多个初试时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眼前一亮的答案”,当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但对求学者而言,一时“没能让人眼前一亮”,也不必太过介怀。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找不到工作,靠帮别人补习物理和数学为生,一度非常迷茫,在一封家书中,他甚至自我怀疑地说,或许自己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46岁才开始科研,从一个烧瓶、一支试管起步,“半路出家”的她后来居上,古稀之年首创一种神奇低温水溶剂“秘方”,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施一公院士在一次演讲中更是直言:“我直到博士毕业,对研究也没兴趣,对未来很迷茫,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纵观古今中外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史,其中确实有一些“自小立鸿志、成名少年时”的科学天才,但也不乏许多按部就班、反复求索、循序渐进,乃至大器晚成的后起之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是立志比较早的,还是顿悟比较晚的,认真思考“一辈子要解决什么科研难题”这样的深远问题都是非常必要的——那是让自己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的价值牵引,是指引自身攻坚克难、不断向上攀登的不竭动力,意义深远。因此,面对“颜宁之问”,年轻人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尽早树立志向,找准方向、做好规划、开启奋进模式。

如果暂时还有些“迷茫”“蒙圈”,还没能找准为之奋斗的研究方向,还没能描摹出清晰的科研路线图,也不必过于着急——人生是一场长跑,只要心怀希冀、不懈奋斗、不断求索,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通往梦想之梯,每个人都能摘得属于自己的日月星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