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家回信 | 刘录祥:太空种子种出来的果实可不只“个头大” |
|
编者按:日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 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王瑜的提问,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发出回信。
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欢迎你继续在评论区留言。
?
读者王瑜:太空种子回到地球能种出怎样的果实?
刘录祥:所谓“太空种子”,就是指把普通的农作物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或神舟飞船送往太空,使其在太空特有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等综合因素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基因变异,进而筛选和利用变异选育出的新品种。这项农作物育种新方法也叫航天育种或太空育种。截至2022年底,我国利用航天育种已经在十多种农作物上育成了近300个太空品种,并推广应用。例如,国家审定的太空小麦品种“鲁原502”,解决了大穗型品种易倒伏的生产难题,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已累计推广近1亿亩,成为全国主导品种;国家审定的太空超级稻品种“Ⅱ优航1号”,将高产、抗病与优质完美结合,创造并保持了再生稻百亩单产世界纪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营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空种子结出的果实特点各异。本世纪初我国第一批太空蔬菜品种“宇椒1号”青椒和“宇番1号”番茄的显著特点都是果子大,一般单果重量都在500至750克,让好多人误以为太空作物都是“大块头”。其实,种子经过卫星搭载返回地面后产生的变异是各种各样的,突变特性的选择面非常广,太空种子需要经过连续多个世代的精心筛选和培育。以小麦种子为例,卫星搭载后的突变植株有高有矮,穗子有大有小,籽粒有白有红,生育期有早有晚。“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太空六号”中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选择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此外,与普通种子相比,空间飞行过的种子,其生长速度也可能会更快、抗病性更强、根系更发达、花朵更鲜艳。至于最终选出什么样的、淘汰什么样的,依据在于育种家预先确定的育种目标,主动权在育种家自己手里。
2022年,中国空间站的正式建成,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航天育种。育种家可以通过开发空间辐射生物学舱外暴露装备与技术,开展真正的太空诱变育种,构建基于空间站的航天育种新体系,一方面可以精准设计和深度解析航天诱变机理,同时,开展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及重大基因诱变发掘与性状整合,开发多样化的新品种,引领种业创新,打造“航天生物+”新业态,助推太空经济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