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付卫:推动结直肠癌早查早筛
立足外科医生的视角,结直肠癌筛查应关注五方面问题:
第一,筛查原因。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3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了142%,死亡率上升了78%,防控形势严峻。
第二,筛查获益。数据显示,提高20%的筛查率可使结直肠癌短期发病率降低17%,长期发病率降低22%,长期死亡率下降33%。
第三,筛查困境。包括消化内镜专业人才不足和民众参与度、依从度低等。
第四,筛查手段。应当把普及措施和前沿技术相结合,例如肠镜、FIT和FIT-DNA检查、粪便检测等。
第五,筛查技术。目前我们基于CpG岛标志物、DNA甲基化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早筛、诊断、辅助治疗、检测术后微小病灶及新发病灶。另外我们正在参与北大医学泛癌筛查的PANDA项目,研发呼出气体指纹技术。
?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张勇:以健康管理理念落实癌症三级预防措施
肿瘤防治的目标是推进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落实癌症三级预防措施,高质量推进健康中国癌症防治专项行动。
一级预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进乙肝疫苗、HPV疫苗等相关疫苗的接种,消除和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
二级预防强调进一步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这既包括有针对性的群体筛查,如城市癌症、农村癌症和黄河流域癌症的早诊早治,妇女两癌筛查等,也包括机会性筛查,引导适宜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提高各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管理筛查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级预防是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全面推进癌症规范化治疗和后期康复,降低肿瘤致残率、致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推动健康促进体系百花齐放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是主基调,既体现人民健康国家战略的科学性、延续性,也说明在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健康服务的供给上,我们仍然大有可为。
近年来,北大医学在构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全链条的健康管理方面,以实际场景的延伸和不断完善,践行全生命周期的守护。对内从医疗资源、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和结构布局,充分借助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群重塑新时期健康管理的理念,夯实大健康管理的内涵,支撑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升级;对外形成与科研机构和优秀企业创新同频的良性机制,在早诊、早治、创新疗法等方向上不断把可能变成确定,这个过程中通过扎实科学的创新机制和人才建设护航。
健康中国战略的尽早实现,归根结底还是要围绕创新二字久久为功,以北大医学为例,我们通过造生态、建队伍、搭平台、重协同,把校、研、企、院深度融合,使创新技术和产品可以迅速转化应用于临床。通过实践摸索,我们不仅着力打通关键的“最后一公里”,也会在从零起步的“最初一公里”,给予及时的辅助和保障。
北大健康论坛是我们落实这一工作的一个窗口,是搭建健康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能够从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包括适宜筛查技术、健康人群长程管理、评价体系等维度出发探索更优的路径。相信在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健康促进体系建设和技术突破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
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方建宁: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工作
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在各位健康管理专家的带领下,健康管理学科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极大支撑了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推进,满足了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但推动健康管理学科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需进一步提升健康管理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业务范围涵盖人才评价、人才培训、社会化服务、政策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等多个领域,是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实施部门,有责任做好健康管理人才队伍的推进工作。目前我中心正在开展健康管理行业人才队伍情况调研工作,以期规范行业标准、加速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好的健康传播是科学与艺术在巅峰上的握手
《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指出,生成健康科普信息要把握科学性和适用性原则;生成流程为评估受众需求、生成信息、对信息进行预试验、修改完善信息、信息的风险评估;传播健康科普信息要坚持适用性、可及性和经济性原则,注明来源、作者、时间、受众和依据,并明确目的;效果评价包括形成、过程和效果评价,评价方法包括专家咨询、定量定性调查、舆情检测等。
正如有的专家所言,好的健康传播就是科学与艺术在巅峰上的握手。相信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我们将不断加大健康科普的力度,推动健康科普的组织工作也会更有效、更缜密。
?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发展健康管理事业的十大转变
第一,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秉承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第二,发展目标要从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康复转向健康促进、健康维护;第三,医学服务模式要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道德五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第四,医学观要从治愈医学转向照顾医学;第五,学科构建要从传统的单学科主导走向多学科融合交叉;第六,服务决策要从医生为主导转向参与性决策;第七,联合使用显微镜、眼睛和放大镜,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服务;第八,管理手段上要从单一手段干预转向全方位干预;第九,健康管理服务的场所要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和家庭,提高健康管理可及性;第十,健康管理医务人员考核方式要从以活动、项目、过程为主导转为以健康结果为主导。
?
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主任翟晓辉:数字化驱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应该是所有领域中数据集成最多的地方。如果医疗机构能将患者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的数据联通,并形成庞大的数据库,形成每个人和全人群的健康画像,最终一定能迈向精准医学。
当前所强调的全生命周期或全链条、全要素管理每一个人,实际上就是靠数据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从业者应重视数据的指导作用,目前依托大数据可以提高医疗资源扩容效率、科学评价临床医生临床职称和医院运营水平、大幅缩短创新药物研发周期等,在疾病早筛等领域的应用也值得期待。同时,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和实际考核中,医院各项运营数据也将起到关键作用。
?
中日友好医院纪委书记高学成:推动健康管理质控工作精细化、常态化、信息化
当前,健康体检正在向健康管理转变。所谓健康管理,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符合当前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向。未来三到五年,通过三级质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质控中心将形成标准规范的制定、监测评估和反馈改进的闭环。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健康体检报告首页》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外,依托国家医疗服务数据中心,质控中心搭建了健康体检与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监测、分析超过6500家健康体检和管理机构的质控数据,并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希望通过质控工作的精细化、常态化、信息化,推动健康体检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韩鸿宾:探测组织通道与促进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细胞外间隙在大脑中是38~60纳米,在肝脏中是100多纳米,几乎达到微米的尺度。它不仅是神经细胞生存之地,而且是决定睡眠记忆和感觉尤其是痛觉形成的重要场所,占据大脑15%~20%的容积空间。
2016年,我们研发出探测组织通道的技术,并发现大脑中组织通道的细胞外间隙是有变化的,不同脑区结构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只能探测到厘米、毫米、微米的脑区结构,今天活体纳米的探测技术已经出现,如果我们可以同步探测到细胞、细胞外间隙和血管,那中医穴位本质的破解就近在咫尺了。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近1/5的脑结构,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大脑,才能在一个没有物理空间遗漏的情况下探索精神世界,脑病治疗也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需求牵引、创新驱动,推动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
在大医学里,基础医学解决深度的问题;临床医学解决长度的问题,通过疾病治疗延长寿命;护理医学解决温度的问题,提供健康照护、个体化照护;预防医学解决厚度的问题,强健体魄、预防免疫;而康复医学解决宽度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1969年将康复定义为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及其他措施,对病、伤、残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以提高其活动能力,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我国康复需求庞大,有8500万残疾人、4400万半失能老人。全球1/3的人口从康复中受益,我国约有4.6亿人从康复中受益,较1990年增长了70%。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国康复负担显著增加。此外,我国医学研究与疾病负担不平衡,高度聚焦于“肿瘤”,对于“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存在不足。
与此同时,康复医学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我国康复市场在高端医疗装备和康复装备中所占份额不大,且质量偏低;从学科门类来看,国内还未形成健全的能够满足康复需求的学科体系;在人才需求与供给方面,我国存在教育专业机构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滞后、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康复体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产品供给不丰富,企业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缺少原研药的专利和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医疗临床指南。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康复医学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依托国家卫健委与山东省共建的康复大学,未来将聚焦康复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残障人群全面康复、疾病期全程康复、主动健康和老龄化应对、易致残性疾病防控等重大健康需求,着力解决康复科技瓶颈问题。
?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副处长冷婷婷:以点带面,有序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
在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方面,我们已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搭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格局,建立了部门协同、统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的工作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形成了以死因监测、慢性病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为主体的慢性病监测体系,以掌握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体系,从单病种防治干预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全程多病共管的服务模式,推进慢性病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在全国建成了488 个国家慢性病史防控示范区,开展了三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四大慢病防治实施方案,持续加强慢性病防治的科普宣教。
?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主任高嗣法:健康管理对医疗质量有促进作用
质量是一项持续改进的工作,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实现了质量管理的目的。医疗质量评价的维度包括六方面——安全、有效、以病人为中心、及时、经济、公平。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人群筛查、前期评估、住院干预、早期康复、长期居家随访等延伸服务,其评价维度包括四方面——实现管理目的、控制健康风险、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健康管理的意义是帮助人们恢复功能,回归社会。未来健康管理必然是提升医疗质量的一个巨大助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与患者、家庭协同安全理念,保障患者健康水平,预防突发风险。同时要与医疗机构内外协同,让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管理的专业价值所在。(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