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战略定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深耕在光电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影响下,高速光学摄影、光学材料、光电跟瞄等关键光电技术实现突破,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支持下,空间光电科技蓬勃发展,形成了“东方红”“风云”“实践”等卫星系列,快速发展的空间光学遥感、光电通信、光学成像等技术为资源探测、无线通信、气象观测、光学侦察等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国防等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以“中国天眼”和“拉索”等为代表的重大光电科技设施成功构建,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也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历史上,在一些必争的科研领域,我们也有过摇摆,留下了值得记取的教训。以光刻技术为例,早在1961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接触式光刻机之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相继开始研发光刻机。遗憾的是,随着国外产品的进入,自主研发节奏放缓,而国际同行已经依据摩尔定律向新的高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峰,奠定了西方国家在微电子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并成为大国对抗中对我国实施科技封锁的卡点。
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当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新的挑战,既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要谨防“牵鼻子”问题。“牵鼻子”是战略问题,“卡脖子”则往往是战术问题。面对对手的“牵鼻子”,应保持科技战略的清醒,坚定科技战略的定力,加强科技战略的研判,不盲目跟风,勇于开辟新道,进行路径创新。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未来的路不仅一条,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新的船和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在我国领先领域,要增强战略自信,结合自身制度和技术优势,继续加强体系化布局,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特色赛道上抢占先机。在前沿未知领域,我们需要提前布局,未雨绸缪,抢占未来科技变革的制高点。基础研究的最大价值就是为开辟前沿新方向和“换道”提供有力支撑。为此,要用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审视全局,大力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战略定力,以只争朝夕的状态持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罗先刚,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