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的大脑吗、大脑到底有多奇特、脑科学转化有哪些“鸿沟”……5月26日,中国北欧数字医学全球创新论坛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探讨。
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中国北欧数字医学全球创新论坛今年的主题是“脑科学、基因科学与数字医疗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中欧数字医疗与健康前沿科技合作”,参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投资人等畅所欲言,希望能够帮助破解更多人类疾病领域的难题。
?
中国北欧数字医学全球创新论坛高峰对话 主办方供图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难点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被称为‘死亡之谷’,这也是目前中枢神经开发药物的最大一个难点。”
在中国北欧数字医学全球创新论坛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筹)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以中风为例介绍,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药物公司通过多年研发,都没能够在中枢神经开发药物领域取得成功。”
“为什么这么难,没办法突破呢?”王玉田解释道,大脑中枢非常复杂,要依靠药物实现精准治疗,必须了解大脑怎么工作,尤其是发生病变的时候,了解大脑工作机制才能找到精确靶点。当前,我们面对复杂的大脑却只能用小的动物模型等进行研究,因此,很难真正找准与人有关的疾病靶点,但业内人士都知道,只有找到靶点,才能找到好的药物。
王玉田发现,正在开发的相关药物很难到达临床,虽然一些药物的基础研究做得不错,但在临床试验的时候设计上不合理。他还是以中风为例介绍:“中风是一个急性疾病,抢救时间最关键,如果按照原来的药物设计思路,需要做一整套检查,至少经历3-4个小时,显然满足不了抢救必须的时间,再好的药也无法及时发挥药效,这就是临床设计的不合理。
王玉田呼吁:“要想填补脑科学转化鸿沟,就需要基础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能够进一步紧密沟通洽商。”
数字人帮助医生实现“分身”
近年来,在数字医疗领域,人工智能(AI)不仅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大放异彩。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王鹏举例说,AI已应用于一些早筛阶段或者病人评估阶段,比如评估上肢中风病人的康复能力,评估老人跌倒的风险、筛查青少年脊柱侧弯等。
2022年,英特尔开始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发数字人医生。王鹏介绍:“医生经常需要开很多线上会,数字人医生开发的初衷是希望AI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分身’,让他们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减轻部分工作压力,比如问诊、会诊等。”
王鹏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技术应用,比如多模态融合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院临床上的数字化培训。她透露,英特尔最近在测试心肺复苏的培训实验,精度能够达到亚毫米级频率,未来有望投入应用。
谈及数字医疗产业面临的挑战,王鹏认为主要有两个挑战需要去解决:一是从有限的跨学科合作过程中,各自跳出自己的领域寻求融合;二是在商业上要做规模化和标准化,这也是企业生存的前提。
最大的挑战是信息孤岛
数字医疗正在形成一个产业,尤其是脑疾病领域,吸引了不少投资机构的关注。维梧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卫东称自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投资人,化学研究背景的他去了制药公司,现在又改行做了投资。
刘卫东以自己的从业经历给出分析,在20多年前,癌症是一个急性病,没有太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采用化疗,但副作用较大,病人的生存质量较差,当年对制药界来说,癌症和免疫是两个重点关注的领域。20年后的今天,癌症正在成为一个慢性病,投资领域也在转换风向。
“今天的脑疾病领域有点类似20多年前癌症疾病领域,正在进入一个精准 CNS(中枢神经系统)诊疗阶段。”刘卫东说,“脑疾病是一个比癌症更难治的病,即使再过20年时间也不一定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精准诊疗不断地深入,有望对每个CNS疾病的病人进行分层诊疗,这个治疗手段将会被推广。
刘卫东认为,脑科学领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信息孤岛,当前一些专利还在科学家自己手里。他希望未来脑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可以及时分享数据、信息、资源,比如像中国北欧数字医学全球创新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分享交流窗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