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沈春蕾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5/26 21:36:21
选择字号:
施一公:我们仍面临顶尖人才匮乏的困境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表关于科技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在施一公看来,破解国际科技合作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但他也指出,“在我们人才越来越丰富,对国家、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

图片

演讲现场 田瑞颖摄

(以下为施一公现场演讲节选)

我们在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合作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障碍,那就是大国科技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怎么样可以开展有效合作呢?

其实破解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难题最主要的还是在人,尤其是顶尖人才。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构成我们世界主题最根本的基石,顶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进行更充分地交流才能变得更好,给世界带来更好的科学和技术。

所以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合作,才能让世界共赢,而民间交流、高水平之间顶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动发展的最强大和根本的力量。

我举两个小例子。一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旧金山湾区,在这儿,非美国出生的人口比例,在硅谷、洛杉矶达到39%和34%,2021年亚裔居民人口比例在硅谷、加利福尼亚占到37%。正是因为硅谷、旧金山湾区汇聚了来自世界各族裔、各文化背景的顶尖人才,才让这个地区成了科学技术的集聚地。

当然,中国也是正在更好地集聚世界顶尖人才,这得益于过去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到2019年年底,已经有将近650万人走出国门学习(攻读)学位,大约450万人学成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通过努力造福人类,为世界美好做贡献。

我特别想说的是,中国的留学——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留学潮,不仅造福了中国,也推动了世界各国发展,包括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和西欧各国,日本等国。可以说,(它们)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和中国人走出去之后给世界带来巨变的正面影响。

因为改革开放,因为留学,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地丰富,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

我在这儿列了一组数字,就是STEM,博士生就业人数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是9000多人,美国是18000多人;大概2010年中国已经34000多人,美国是26000多人。这个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到一种力量的崛起和对世界的贡献。

图片

当然,中国在人才发展上也不是没有面临问题。在我们人才越来越丰富,对国家、对世界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对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我们都敞开怀抱,使他们得以进入大学、科研院所,发挥其所长,造福全世界。

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当然,人才需要一个环境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和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教育、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最能显示、最能综合这三位一体、三者在一起的地方。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也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更是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积聚地。

大家很清楚的一些例子,包括创办于19世纪初的柏林洪堡大学,可以说引领世界研究型大学之先,铸就德国十九世纪科技的辉煌。而创立于1876年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始培养博士生时可以说是效仿德国大学,铸就了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崛起的基础。

应该说几十所、近百所顶尖私立大学的崛起是美国科技崛起的一个基石。到了上个世纪后半叶,美国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交相辉映,让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这里我举一些例子,从在普林斯顿渡过人生最后22年的爱因斯坦,到前两位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都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过。

其实在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工作学习、创造知识,创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世界,是整个世界的一个中心法则。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