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孟凌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5/18 0:02:03
选择字号:
邹承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京举办

 

5月17日,邹承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办。与会嘉宾共同缅怀了邹承鲁先生波澜壮阔的百年科学人生,弘扬了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奉献精神。

  ?

会议现场(王强摄)

1945年,邹承鲁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阐明了胰岛素分子正确折叠的机理,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

1970年,邹承鲁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调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并确立分子酶学研究方向。198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原有的分子酶学开放实验室基础上,申请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该重点实验室的三大主要研究方向——分子酶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膜,分别由邹承鲁、梁栋材、杨福愉3位学术名家牵头,在国内外均具有前沿优势。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坚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生物大分子功能与结构为主线开展前沿基础性研究,凝聚了一批最具活力的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产出了系列性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生物大分子前沿研究重要基地和学术高地,在我国 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邹承鲁积极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他曾先后40余次撰文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关于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等问题的意见。他曾两次联合其他院士,倡议讨论“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吁尽早出台科学道德规范。他在晚年一直致力于与学术腐败作斗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曾评价:“邹承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爱国主义者。让人感受最深的是邹承鲁的科学精神。无论什么情况下,为了追求真理,邹承鲁都是坦率的,邹承鲁是一个直言的科学家。”

为纪念邹承鲁院士的卓越贡献,2020年1月9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1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2581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邹承鲁星”。

本次纪念会由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办。主办单位领导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束为,邹承鲁生前同事、学生以及邹承鲁先生家属出席纪念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