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慕欣瑶 孔凤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23 11:55:29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
以“新”助“新” 新思维助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如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如何联动?能源转型迫在眉睫,新型能源体系如何构建?

在近日召开的能源战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指出:“要用好化石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道路,发挥好煤炭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推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坚持多能融合互补。”

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着煤炭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压舱石作用。煤化工承担着弥补石油资源不足、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特别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煤制油气及大宗化学品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刘中民指出,“富煤、缺油、少气”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体系需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我国能源领域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中民认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强调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应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底线,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为目标。

现实情况下,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而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更趋复杂,煤炭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最可靠资源。

煤炭转化利用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完整的支柱型产业,通常被认为是“石油替代”,但随着煤化工的发展,煤炭转化利用更要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进步,形成更合理的工业结构。

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耦合联动

当前,我国在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和煤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新型煤炭转化等核心关键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煤化工关键装备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煤化工行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刘中民表示,首先,现代煤化工行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资源环境安全约束加强,配套条件落实难度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突破煤炭领域诸多关键技术门槛,还要破除各类能源之间转化的壁垒,将煤炭放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全局中进行统筹布局。”

近年来,我国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方面成果颇丰,持续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耦合转变,部分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煤化工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能耗指标明显降低。煤制油的新一代技术指标比原来高得多,能效从43%、44%已经可以提到49%。不仅如此,改掉以后的成本、经济性,都必须要经过市场考验。

除此之外,刘中民提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要协调发展,石油化工是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的断化学键的过程,从社会需求和技术都有空间,要强调耦合联动。

“煤化工、石油化工的耦合目标是一致的,发展煤化工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煤化工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注重来弥补石油化工的短板和不足。我国石油化工的短板在于油不够多,基础化学品供不上。煤制烯烃已经努力了一二十年,仍然还有接近50%的需求满足不了。”

以新思维构建新能源体系

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及以煤炭为主提供热力的工业结构,也相应造成了我国碳排放量全球最高的现状。因此,需要以绿色低碳的新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合理性,以新思维审视传统能源生产与利用过程重塑的可能性及关键所在,通过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促进工业结构全面升级。

刘中民强调,能源问题是消费、供给、技术、体制的全面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能源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叠加的前期,一个世界性的大潮已经到来了。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历来是交互进行、互相促进的,煤炭的使用更得益于蒸汽机。但是此次大潮带有引导、主动性,带有强迫性质。能源革命也好,工业革命也好,离开了科技革命,都无法革命。

“化石能源未来的发展,现在就得筹划。这不仅是我国需要面对问题,也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刘中民指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海洋吸收了23%,陆地吸收了31%,实际留在大气里的只有46%。“因此,我们要重点关注这46%。”

“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我国最大的资源在光,1361亿千瓦资源量目前才用了2.5%。以储能为基础,可以加上人工智能,构建新的智能体系。”刘中民还指出,各种能源需要互补性地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新的体系。因此,政策体制要跟进各种能源之间的互配关系。

“能源转型不仅仅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正处在人类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初期,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找到新的解决之法。”刘中民表示。    






Baidu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