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婧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4/17 20:51:00
选择字号:
上海高校求解如何让基础科学研究“扛鼎”

中新网上海4月17日电 题:上海高校求解如何让基础科学研究“扛鼎”

中新网记者 许婧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眼下,上海的高校纷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进基础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和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作为主要合作单位之一的研究工作“发现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新机制”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寻找解题的方法,再到真正求解,每一步都需要在科学逻辑中,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在不断失败中坚定求索。这些都需要时间,比如仅仅是让实验仪器达到最佳观测效果就用了两年。“郑浩感慨。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拓扑量子计算实验平台负责人贾金锋看来,这是多年工作的积累和延续,是团队在拓扑超导体系中发现的新现象,是对该体系持续不断研究的最佳回报。

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向导介绍,从2009年贾金锋加入学院,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到2012年制备出拓扑绝缘体/超导体异质结,证明该体系为拓扑超导,并在其中观察到了人们长期追求的马约拉纳零能模,找到打开量子计算机大门的切入点,使上海交大在拓扑量子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用了超过十年”。

“基础研究难,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科学家坐‘冷板凳’创造安心环境,唯如此,才能出现如贾金锋、郑浩团队这样‘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成果,也才能有更多科学家愿意‘十年磨一剑’。”上海交大科研院院长曾小勤告知,近年上海交大持续强化基础科研,先后启动“2030计划”“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多元化筹资,自主培育,分别斥资2亿元持续支持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

去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交大试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尊重基础研究科学规律,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重点布局“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营造宽松环境,鼓励科学家开展持续攻关。“2030计划”除了支持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鼓励青年学者开展前沿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研究,为培育学术创新思想提供种子基金。

曾小勤解释,上述计划实际上是不再让科学家耗时间在“写项目书”“中期考核”等工作中,而是采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等多元评价体系,创设持续稳定的科研保障机制,通过长期支持,让科研工作者安心基础研究。他透露,目前“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已布局26个项目,项目经费采取包干制,给予科学家自主决定权,没有额度或比例限制,最高达500万元支持,还可以滚动支持。

同样于去年入选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同济大学,聚焦“智能+”和基础学科、特色学科相融合,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潜心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突破。

据了解,同济大学深入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技术攻关能力提升计划”,先后启动自主原创和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项目,持续推进基础前沿研究探索,加强有组织科研,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济大学还打造以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核心的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医疗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济为这些项目团队重点强化了三方面的创新性服务保障。一是取消项目执行期内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激励项目团队潜心科学研究,锻造解决“真问题”“大问题”的能力。二是校级配备专业的财务助理和科研助理,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三是构建多方位、多维度、全过程的跟踪服务机制,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

上海理工大学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文件,持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意在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学校设立了“人才特区”,在科研经费、科研立项、科研方向、科研团队管理等方面放权。

华东理工大学则积极谋划实施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前瞻性战略布局,在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赵黎明教授受访时说,学校优化“数、理、化、生”基础学科建设布局,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建立变革性技术科学基础的培育机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重点强化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建立“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与中国医药、万华化学等头部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合作,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阅卷人”作用。

“我们一直重视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谋划布局分子机器与精准合成化学、动态化学、合成生物学、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和方向,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鼓励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赵黎明表示,种种努力均是期望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贡献。他认为,可持续从三方面强化基础科研:一是继续强化科研自主布局、提升基础策源能力;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推进科研组织模式范式创新;三是坚持遵循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健康良好科研生态体系,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提出,就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打造“不设天花板”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空间。要有识“千里马”的慧眼,要为“偏才怪才”提供机会,要有宽容失败的度量和静待花开的耐心,更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形成磁吸效应,加强高层次基础学科人才储备,引导更多一线科研人员坐稳坐住“冷板凳”,勇攀高峰勇闯“无人区”,更好服务“国之所需”。(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