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大会在哈尔滨召开。
建造生命空间 逐梦浩瀚星空
本届大会突出新领域、新技术,以“建造生命空间,逐梦浩瀚星空”为主题,汇聚我国载人航天领域院士、专家、学者100余人,分享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环控生保技术发展规划和创新升级,推动更为深入广泛的合作交流。会上,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送上寄语。
航天员 费俊龙:相比17年前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这次在中国空间站里,我亲身感受和见证了环控生保技术从非再生到再生的不断进步和飞跃。
航天员 邓清明:环控生保系统是航天员的“保护伞”,为我们精心打造太空家园,让我们在这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
航天员 张陆:愿环控生保技术持续突破,也祝愿受控生态生保技术能早日助力地外生存,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环控生保系统 航天员的生命“保护伞”
环控生保系统是在太空密闭环境中为航天员创造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和适宜的工作环境,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保护伞”。
作为我国唯一从事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的科研单位,55年来,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团队成功研发载人航天器三代环控生保系统,特别是空间站任务启动以来,他们相继攻克多项世界技术难题,环控生保系统成功由“补给式”向“再生式”根本转换,打造了航天员最信赖的“天宫”生命工程。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我们现在这套系统包含了电解制氧系统、二氧化碳去除系统、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系统、水处理系统、尿处理系统以及二氧化碳还原系统,这六大系统要同时在轨运行,这在国际上是没有过的,同时来进行验证和运行。从目前的效果看,整个情况是非常不错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刘向阳:我们大概算过一个量,如果支持3名航天员在轨长时间工作的话,比如1年可能需要8吨左右物资。有了再生生保之后,这个物资只有1吨就可以了,效益非常明显。
目前,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6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化再生生保技术,为我国载人航天从短期停留向中长期驻留跨越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环控生保技术将助力载人深空深测
环控生保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决定着太空探索者的生命安全。展望未来,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不断向深空迈进,环控生保技术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回顾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余年的辉煌历程,从载人首飞到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再到中国空间站的建成,环控生保技术始终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目前,在空间站运行过程中,环控生保方面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来实现水、氧气等物资的循环、利用和再生。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刘向阳:我们下一步要利用一些生物学的方法,利用一个植物生态环境,包括一些生物生态环境共同组成一个人与生物组成的生态圈,这是我们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目标。下一步过程中,我们要在空间站上部分去实现、去验证这些方向的技术,为更远的深空探测积累基础。
后续,在载人“登月”“探火”等任务中,环控生保将面临如何有效利用地外原位资源等更加突出的技术挑战和进度压力。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比如说它的种植,我们称之为“太空农场”或者高效生产,怎么能利用月球上的相关资源?从能提取、能再利用,实际上这也就是很大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人类要实现深空探测和长期的地外生存或者地外驻留,必须突破受控生态生保技术,它是以生物再生技术为主要特征,有效融合非再生生保技术、物理化学再生生保技术,以实现整个物质闭环、高效运行、系统可靠为目标,通过各个功能单元的协调匹配来重点实现食物、水和大气的持续再生。所以在这个方面有大量工作需要做,我们要联合起来,要加强创新,要集智攻关,面向这个宏伟的目标再出发。
(原标题:航天员的生命“保护伞”!环控生保技术将助力载人深空深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