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佩林 来源:复旦大学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3/12 16:40:44
选择字号:
学术报告丨一场关于“科学·人文·艺术”的对谈

 

“人之所以为人,是有艺术素养的。”“人文与艺术是人的一种本能,开发得好,就爆发出来了。”

“科学比较理性,艺术比较感性,实际上科学为艺术提供了物质保障,艺术又赋能了科技。”

……

  ?

3月11日下午,“三位一体新探索:科学、人文与艺术”对谈讲座举行。在主持人刘凝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及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李大成以“科学、人文与艺术”为话题,进行了一场三人对谈。

有人说“科学是这个世界的骨相,人文是这个世界的肉相,艺术是皮相”,有人说它们代表了“真、善、美”。它们的定义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三位学者围绕这些议题分享了他们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杨玉良:我在思考科学家能为人文、艺术做些什么?

“科学很强大,很吸引人,但你静下心来思考的话,你会发现缺少一些东西。”缺少什么东西?杨玉良以一个反问,讲起了科学与人文艺术的交织。

“一开始,你不会感觉到缺了什么,随着年龄增长,你发现缺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人文和艺术。”人文、艺术和科学紧密相连,科学离不开人文和艺术。

“对科学家而言,人文和艺术可能更加重要。”一个科学家没有人文和艺术修养,很容易进行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实验,做出对人类有害的东西。

“当你接触到真正的人文,内心深处关于人文的东西会被飞跃式唤醒。”在古籍保护、古籍修复上,他认为“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可以发挥优势特长,大有所为”,并且,在工作时还能得到“额外的颐养”,使自己的生命体验得到滋润与升华。

杨玉良做的第一项关于中华古籍保护的研究是有关纸张,包括纸的制造工艺以及影响纸张寿命的因素等。千年以来,纸依旧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寄存、传播介质,因为科学技术赋予了它长时间保存文字符号的能力。信息化时代,纸张的重要性依旧不能忽视,比如说档案用纸在人类社会就发挥着不容小觑的现实和历史作用。然而许多造纸企业生产的传统纸张的寿命都不长,科学家在延长纸张寿命能为人文艺术提供助力。

杨玉良以生宣和熟宣为例,细致地介绍了这两种纸张的区别,以此证明科学技术在人文、艺术作品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运用及其发展所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了解决纸张溢酸、漏矾的问题,他正在跟研究人员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助力探索发展艺术材料学。

陈思和:由外到内的科学,由内到外的人文和艺术

陈思和谈到,“教育无非两种,一种是人文艺术教育,另一种就是现代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由外到内的教育,更多是授入的过程,强调对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总结与传递;而人文与艺术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外在的引导去唤起一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性”。

“人跟老虎、熊猫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陈思和强调“人是有人文素养的,通俗地讲就是‘人性’。”

为什么人文艺术与生俱来?他畅谈,当人类处于幼年时,开心时会手舞足蹈,升华了就是舞蹈;发出欢快的叫声,演化出来就是歌唱;拿着彩色笔四处涂鸦,继续走下去就是绘画……这些都是艺术最初的体现,也是艺术教育最早的印记。他认为“艺术教育是最贴近生命的教育,人文教育也是贴近生命的教育”,随着心智的成熟、知识面的扩展,人们会进一步接受史学、哲学乃至美学的熏陶,也就是一个人“离人性与生命的距离越来越近的过程”。

“人文、艺术的智慧就存在于我们最质朴的生命里,等待着教育的唤醒与催化。”他说。从人文学者角度来看,陈思和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创造,都是要让人的生命有合理的发展,人性要有合理的开放。“艺术、人文与科学一样,应该朝着人性的正面发展,警惕负面的影响。”

李大成:期待真正实现跨界的高端艺术研究

“很多画家遇到瓶颈期,一直无法突破,归根到底是个人修养、学识不够,人文关怀不足。”如何提升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李大成认为画家本人应当提升人文素养。

“目前,国内美术教学、创作不缺,但高端的艺术研究仍然乏力。”李大成说。2019年,他脱下军装,成为深圳大学喻继高工笔画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从军旅回到高校,李大成深切体会到高校的优势——丰富的资源、自由的交流、创新的可能。他期待在高校里看到成熟的艺术研究院,让艺术创作者们做一些深度跨界的高端研究。“跨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实施深入实践的战略。”

高校能在艺术创作者的培养方面提供强大力量。“高校在培养艺术家的过程中,能给予他们人文和科学层面的帮助。艺术界的很多创新和发展,也是从高校里最先出来的。”

如何理解科学与艺术?李大成认为“科学比较理性,艺术比较感性,科学为艺术提供物质保障,艺术赋能科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定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现场交流互动:从竹纤维聊到新技术,深度对谈解锁新思考

“为什么纸张里的竹纤维生命周期比较短暂?”针对杨玉良在讲座中谈到的关于“纸的研究”,现场一位书法绘画爱好者提问。

“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杨玉良对其中的原理作了细致解释。竹纤维是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纤维素纤维,纤维素是长短不一的分子,越长聚合度就相对越高。现代造纸厂在使用竹纤维造纸时,常常会对竹纤维过度处理,使得竹纤维长度变短,使用周期也就相对减缩。“但是,我们如果能把造纸工艺研究透的话,就能知道用什么方式把控竹纤维的处理,使纸张‘寿命’延长。”

“很多年前,在人工智能刚兴起时,我们就在探讨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与背离,为何我们今天还在谈论这样的问题?ChatGPT的发展与应用让很多人感到可怕,如何缓解被技术冲击的恐慌感?”一位学生提问道。杨玉良坦然回答:“有讨论就是好现象!我希望在50年后、100年后甚至500年后都还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这证明我们的社会不断在思考。”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不安全感,杨玉良则表示“技术的应用背后是‘人’的问题,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陈思和表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技术更迭中逐渐向前发展的,要辩证看待新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如何处理技术。

一位来自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学生从自身专业视角提出疑惑,邀请三位专家谈谈对“研究古籍内容也是一种对古籍的保护”观点的看法。陈思和表示,物理性的古籍修复保护是为了知识传承。“重要的是要让古籍活起来,让它成为一种人文修养、人文知识,要有人来研究它,并传承下去。”陈思强调了图书馆的重要性, “图书馆不能仅仅是一个保存书籍的场所,大家要来阅读、学习,这才是图书馆的意义。”

两小时的对谈,跨越时空的宏大命题被不断探讨。数十次的掌声、清脆的笑声,此起彼伏的提问声……散场后,仍有不少听众依然沉浸在“精神洗礼”的氛围中不愿离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