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受访者供图)
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霍勇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这已经是他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第十一个年头。“前两届,学习了很多,也提高了很多。作为一位‘老’委员,我更应该主动担负起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
自2013年首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霍勇每年都会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抽出一定时间,走到基层社区、田间地头主动了解百姓的医疗需求,足迹遍及西藏、贵州、四川、青海等省份,目的就是掌握鲜活的一手材料,让提案更具生命力。
“如果仅仅走到当地找几名专家,走马观花式地召开个座谈会,根本无法充分了解民意。”霍勇表示,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并不只是在两会期间,更多的功夫要下在平时。
每年两会,他都会带来3~5个“沾有泥土气息”的提案,总提案数接近40个,内容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领域,包括急性心梗救治体系、“三高共管”模式、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分级诊疗、县域急救体系、慢病随访、医疗信息化建设、临床医生培养、医保支付、药品评审制度等。
这些提案中有些内容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10年前,中国还没有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散落在医疗机构的不同救治单元。而彼时,我国每年突发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城乡居民死因首位,每3名突发急性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
作为一名深耕在临床一线的心血管医生,霍勇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2014年全国两会,他撰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胸痛中心的提案。“胸痛中心建设的初衷是为优化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以达到降低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
历经11年发展,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支持及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并提出要求。目前我国已建成了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全国范围内胸痛中心建设数量达5300多家,304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
“胸痛中心建设显著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霍勇表示,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第一期结果(115分钟)相比,胸痛中心标准版平均时间为74分钟,缩短了36%;胸痛中心基层版平均时间为77分钟,缩短了33%。胸痛中心数据库近5年数据显示,救治胸痛患者1020万例。
实践证明,胸痛中心理念与医学模式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现阶段我国急性胸痛救治要求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与健康中国行动中“以人民健康为核心,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的要求高度一致。
同时,胸痛中心建设正通过胸痛中心救治链延伸、区域内延伸、学科内延伸、基层延伸、智慧胸痛中心和大众宣教,完善救治体系,“最终实现没有胸痛的目标”。
2023年全国两会,霍勇带来了一个关于完善我国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的提案。而这一提案的酝酿过程,是霍勇走访了多个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科研机构,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
当前,重大慢病(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死亡占比高,医治花费大且严重影响社会劳动力和患者生活质量,是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病患者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关系密切。慢病患者的抵抗力比健康人差,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大,而一旦感染,转变为重症或发生死亡的比例较高。
而我国针对专病的数据库建设已经启动,但缺乏国家政策支持,没有顶层设计和行业标准,且存在数据质量差、利用度低和信息孤岛等问题。
“完善国家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可以提高疾病监测和预防能力、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精准度、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医学研究和创新发展,从而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霍勇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外,霍勇还带来了《关于完善与慢病管理相结合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关于促进西藏居民普惠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提案。
霍勇说,一份高质量的提案一定要立足国家与时代之需,紧扣社会百姓所思所盼,并且有可实施、可执行的路径,最终才有可能“被听到、被看到”。而这就需要每位政协委员强化政治意识、勇于作为、主动担当,履行好职责,不辜负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