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李思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3 16:10:00
选择字号:
尤政代表:加快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模式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出部署,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表示,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校在服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关键作用。然而,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存在错位,亟需厘清人才培养的思路,走融合创新模式的路子,最大化为国家挖掘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尤政    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引导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尽管总供给量巨大,但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一些战略性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在尤政看来,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且培养水平不够高,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达到新产业、新业态在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的要求。

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着评价体系、培养方式不适应现实需求的问题。尤政表示,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联系着产业产品需求侧,又连接着科技创新供给侧。从当前的就业形势反映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与需求端脱节,按照过去的培养方式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也反映出高校师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不够,亟需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此外,目前高校还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尤政看来,中国高校既肩负着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又肩负着卓越工程师培养。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不尽相同,前者需要科教结合,后者则主要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不能一以论之,重点不突出,但部分高校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制砖”模式,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导致学生既支撑不起原始创新研究,也解决不了复杂工程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尤政表示,我国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类施策。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评价导向,摒弃用一套标准培养两类人才的观念与做法。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导向形成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

对当下急需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要加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力度,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卓越工程师。

另一方面,则要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多元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工业制造大国,我国必须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尤政说,高水平大学既要在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向制造业注入人才活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形成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分类施策的同时,还应优化顶层设计,引导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融合发展。

在这方面,有管部门首先要做好制度衔接,建立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他表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应尽快出台政策,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其次,要立足产业实际,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立完备的创新链条,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的优势。切实发挥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考核评价指标,充实卓越工程师的产业导师队伍,不断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最后,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人才培养评价考核周期。高校层面要结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自身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指标,统筹解决好近期问题导向与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匹配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