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学基金》 | 冷玉鑫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领域资助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概况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领域资助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概况
冷玉鑫1, 2 朱元贵2 张凤珠2
韩立炜2 徐岩英2 孙瑞娟2*
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医学科学部,北京 图片
作者简介
孙瑞娟 研究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在促进医学科学基础研究资助格局的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均衡发展与交叉融合、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
冷玉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重症精准医疗、ICU环境暴露、重症胃肠功能保护及肠道微生态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研究型论文20余篇。
摘 要
我国丰富的人类遗传疾病谱为促进人类健康领域、尤其是罕见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新形势下,面对科研范式的不断变革,临床医学、遗传学、信息学等学科领域的深度交叉及国际合作现状,如何既对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进行战略布局、促进人类遗传资源合理利用,又切实依法依规开展相关研究,对基金资助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成立以来对遗传与罕见病研究的资助进行回顾,为加强“医学遗传学”研究项目的规范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领域;遗传相关疾病;罕见病;资助管理
随着科技界对人类遗传信息的不断认识,基因编辑技术、多组学精准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时期医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变革,充分、合理利用人类遗传信息、深入剖析疾病和健康的遗传学基础,成为解决诸多医学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也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在人类遗传疾病相关领域的布局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自成立以来,在人类遗传与罕见病方面的资助布局进行回顾,结合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目标、“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规划,对新形势下医学科学领域遗传相关研究的科研管理进行深入思考,以促进我国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原始创新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
1 指南引导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前瞻布局人类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
1.1 开展战略研究,布局重大类型项目
人类遗传资源包括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两大属性,物质和信息即材料和信息)。医学科学部一向重视我国丰富的医学遗传资源,依靠专家群体开展战略研究,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在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中的引导作用。相继召开香山科学会议第S24次学术讨论会“罕见遗传病(例)与重大疾病研究”,第232期双清论坛“全维度数据与智能诊疗的前沿与挑战”,2020年9月进一步召开“临床专家研讨会”,围绕遗传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罕见病例研究与常见重大疾病的治疗、数据挖掘、人群队列研究及疾病精准诊疗进行充分研讨。
1.1.1 制定发展战略、前瞻布局引导
“十三五”期间,医学科学部在三方面涉及了遗传信息相关的优先发展领域,如(1)发育、炎症、代谢、微生态、微环境等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2)基因多态、表观遗传与疾病的精准化研究;(3)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并在跨学部优先领域中设立“基于疾病数据获取与整合利用新模式的精准医学研究”。在科学基金“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中,医学科学部进一步注重遗传信息和重大疾病诊疗证据的形成、保护和利用;大力促进学科交叉,推进医疗大数据背景和人工智能等医学应用技术;规范国人遗传病例信息与重大疾病诊疗的证据积累、利用与保护,形成特色鲜明的遗传战略体系;规范国人健康与疾病遗传病例库建设及共享机制。
1.1.2 布局重大类型项目、发挥导向作用
医学科学部结合各学科总体发展战略,在每年的重点项目立项领域中均考虑医学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布局。自2010年开始,共设置了31个相关重点立项领域。并在2014年启动了“环境与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超大型队列研究”重大项目。2019年医学科学部进一步设立了“长寿重要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专项(以下简称“长寿专项”),资助基于自然人群队列的环境与遗传等重要长寿相关因素的机制研究。截至2021年,医学科学部共资助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专项项目等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约112项,总金额达3.0亿元,约占医学科学部遗传相关研究总投入的28%。
1.2 鼓励自由探索,不断完善遗传与罕见病资助格局
除针对重要项目类型在遗传相关领域进行指南引导之外,医学科学部在沿用至2020年的申请代码中共设立了15个遗传相关二级代码,以鼓励遗传相关疾病研究的自由探索;2016年至2020年间,医学科学部从面上项目经费中进一步划出宏观调控经费,专项资助罕见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基础研究,希望发挥我国临床资源优势,在罕见病防治、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关注重大疾病中的罕见病例研究,旨在以罕见病为突破口推动对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十三五”期间共资助项目179项,直接经费合计1.08亿元;在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优化学科布局进程中,经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及咨询组专家意见,医学科学部统筹考虑学科的共性特征及管理需求,自2021年起增设“医学遗传学”一级代码(H23),下设遗传性疾病、罕见病、医学遗传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等二级代码,取代原有15个遗传相关二级代码,进一步完善遗传相关疾病研究的资助布局。此外,医学科学部在2021年面上项目中设立了“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问题探索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临床专项”),以鼓励临床实践中提出的医学科学问题,推动临床研究和医学科学发展。这些举措旨在通过持续稳定支持,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人类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有序规范开展。截至2021年9月,医学科学部共资助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1 398项,投入总金额约10.64亿元,随着资助布局的不断完善,遗传相关研究项目资助呈波动上升态势(图1)。在各种项目类型中,重点、重大、罕见病专项(含2021年H23代码下项目)及临床专项等指南引导类项目的资助数量占比约33.1%,资助经费占比约48.4%(图2)。以常规面上项目为例(2010—2020年),肿瘤和神经精神领域的相关研究最多,二者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数之和分别占遗传相关面上项目总体的51.8%和52.4%(图3)。
?
图1 2010-2021年医学科学部人类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资助趋势
?
图2 2010-2021 年医学科学部人类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资助布局概况
?
图3 医学科学部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学科分布(2010-2020 年面上项目)
2 长期资助促进我国遗传相关疾病研究平台、人才梯队建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长期布局及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资助下,我国逐渐形成了集医学遗传学、多组学精准医疗、生物信息分析及基础遗传学背景的优势交叉学科平台和团队。十余年来,在医学科学部资助的1 398个遗传相关研究中(涉及169个依托单位,941个项目负责人),获得10项以上资助的依托单位占比20.7%,获得2项及以上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占比21.9%,一些依托单位学术优势明显。获批项目总数较多的依托单位和获多项资助研究者所在依托单位的分布基本一致。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为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主要优势单位,获资助项目数占总体量的约30%(图4)。相关单位均有临床医院被纳入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卫生部联合建设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精神心理、妇产、口腔、皮肤与免疫、血液、放射治疗等领域)。在肿瘤、环境与重大慢病、衰老等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团队。
?
图4 医学科学部人类遗传疾病与罕见病相关疾病研究的优势单位分布(≥10 项)
3 依法依规管理人类遗传相关疾病研究、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流程
在遗传疾病相关研究的行政管理和立法方面,我国先后颁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表1),相关行政法规和条例日趋完善。在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统一管理下,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信息的研究(涉及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国际合作研究、材料出境、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信息对外提供或开放使用、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须按相关规定于研究开展前进行申报并获得审批。医学科学部十分重视医学领域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合规性,一方面,利用医学科学部网站“政策法规”中“七五普法”和项目指南对上述政策法规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在项目评审(函审、会评、批准通知)及成果发表各个环节,对相关研究进行全流程提醒、监督,确保项目负责人及依托单位依法依规开展研究,注重我国遗传资源保护。
?
4 科学基金医学遗传疾病相关研究资助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新形势下,医学遗传疾病相关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科学的资助布局和详实的基金管理办法将大大促进我国遗传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原始创新水平。未来,基金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遗传相关研究的特殊性,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充分考虑我国丰富的遗传疾病谱优势,在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和引导,另一方面制定更符合遗传相关研究特点的管理策略。如:(1)在项目布局方面,开展涉及专病/罕见病队列建设、遗传病例共享平台建设、稀有资源保护及罕见病转化等方面的调研和前瞻性布局;(2)在项目管理方面,可尝试组建集遗传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及管理学专家为一体的项目评审和研究成果综合评估专家团队,以打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评价壁垒寻找共性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3)在资助体系方面,科学基金可探索更多元的资助模式,对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相关研究,适当增加资助比例或进行择优连续资助;通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资助办法和细则,逐步推进遗传病、罕见病从基础研究逐步走向临床应用。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优秀的基金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宝贵的遗传战略资源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为更早揭示罕见病、遗传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打下基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