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腾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2/17 20:15:38
选择字号:
2023“诺奖风向标”斯隆奖揭晓

 

当地时间2月15日10点,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3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2023年共有125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其中,有近30位华人学者。

斯隆奖素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官网显示,其历届获得者已有56人获诺贝尔奖,17人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22人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斯隆奖获奖者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术机构,他们分布在七个科学和技术领域——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获奖者将会获得7.5万美元奖金,可在2年期限内灵活用于推动自己的研究。

据统计,30位华人获奖者中有19位曾在国内大学就读,其中清华大学6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人,北京大学3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人,中山大学1人,天津大学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人,浙江大学1人。

计算机科学

韩松(Song Han),麻省理工学院

 

韩松,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韩松提出了广泛应用于高效人工智能计算的“深度压缩”技术。他还率先提出将权重稀疏性引入现代人工智能芯片的EIE(Efficient Inference Engine),并影响了英伟达安培GPU架构。他开创了TinyML研究,将机器学习引入到物联网设备,实现了边缘机器学习。

李远志(Yuanzhi Li),卡内基梅隆大学

 

  ?

李远志,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李远志的研究领域是深度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神经网络中的分层特征学习过程、优化算法的选择以及预训练神经网络的应用。

谭宸浩(Chenhao Tan),芝加哥大学

 

  ?

谭宸浩,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康奈尔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谭宸浩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人为本的机器学习、语言和社会动态、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和计算社会科学。他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融合了数据科学、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机交互和计算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以开发和评估人机协作工具。

伍骁迪(Xiaodi Wu),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

伍骁迪,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QuICS) 的研究员,同时也是为亚马逊量子云服务AWS Braket工作的访问学者。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取得理论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方向是从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研究量子信息,主要包括量子算法、量子密码学和量子计算复杂性。

Jimmy Ba,多伦多大学

  ?

Jimmy Ba,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他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了本、硕、博的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

Jimmy Ba是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的首选算法之一——Adam Optimizer的开发者,研究重点为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效学习算法的开发,此外他还从事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数学

Yuansi Chen,杜克大学

  ?

Yuansi Chen,杜克大学统计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取得应用数学的工程师文凭,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统计学博士学位。

Yuansi Chen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神经科学中出现的统计机器学习、MCMC采样算法、优化、域适应性、以及其中出现的统计问题。

柯峥(Zheng Tracy Ke),哈佛大学

  ?

柯峥,哈佛大学统计系的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运筹学和金融工程博士学位。

柯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维统计、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生物信息学和遗传统计学。

唐云清(Yunqing Tan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唐云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哈佛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

她是首位获拉马努金奖的华人女数学家。她在算术几何和数论方向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田小川(Xiaochuan Tia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田小川,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她的研究方向是数值分析、应用偏微分方程、非局部模型、分数偏微分方程和多尺度建模。

Jonathan J. Zhu,华盛顿大学

  ?

Jonathan J. Zhu,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后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师从丘成桐。

Jonathan J. Zhu的研究方向是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特别是有关极小曲面和平均曲率流的研究。

庄梓铨(Ziquan Zhuang),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庄梓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庄梓铨专注于代数几何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双有理几何和K-稳定性。

化学

Mia Huang,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

Mia Huang,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分子医学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纽约皇后学院,后在纽约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

Mia Huang的研究方向是聚糖相关的问题,她的实验室采用合成化学、质谱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等来阐明聚糖-蛋白质生物学中涉及的基本机制。

Brian B. Liau,哈佛大学

  ?

Brian B. Liau,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取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Brian B. Liau研究癌症表现遗传学,他的实验室正在使用化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癌症中的染色质介导机制。

罗龙(Long Luo),韦恩州立大学

  ?

罗龙,是韦恩州立大学化学系the Carl R. Johnson 冠名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在犹他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

罗龙主要从事电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包括研发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材料和有机合成方法,以及光催化。

任航(Hang Ren),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

任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后在密歇根大学取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任航的课题组主要从事纳米电化学,基础电分析化学,纳米扫描电化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光)电化学成像在电催化和生物方向应用。

Mei She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

Mei She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助理教授。她毕业于四川大学,后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取得博士学位。

她的团队正在开发新型多功能纳米传感器探针,以检测神经递质。团队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使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和纳米电极对单个神经元结构的神经传递进行纳米空间分辨率成像。她团队的研究影响了纳米电化学、分析化学、纳米科学、神经科学、神经系统疾病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等多个领域。

石玲燕(Lingyan Shi),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石玲燕,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她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后在纽约市立学院取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

石玲燕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和应用新的超快激光扫描光学成像和光谱技术,包括受激拉曼散射(SRS)光谱和多光子显微镜(MPM)。正在结合生物正交标记与SRS和MPM,以在亚细胞尺度上直接可视化大脑、肿瘤和代谢疾病中的原位复杂分子事件。

王军鹏(Junpeng Wang),阿克伦大学

  ?

王军鹏,阿克伦(Arkon)大学高分子科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后在杜克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方向是聚合物材料的分子信息和宏观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朱慧源(Huiyuan Zhu),弗吉尼亚大学

  ?

朱慧源,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布朗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

她的研究方向是电化学CO2转化、可持续氮循环和多相热催化反应。

物理学

李嘉(Jia (Leo) Li),布朗大学

  ?

李嘉,布朗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李嘉是一位凝聚态实验物理学家,专攻低维电子系统领域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二维材料中出现的量子现象及其范德瓦尔斯结构。

马琼(Qiong Ma),波士顿学院

  ?

马琼,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马琼的研究方向是发现和解释新型量子材料中相关的基础物理学,尤其是量子材料中电子-声子动力学、低维、拓扑以及相关性等课题。

孙硕(Shuo Sun),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

  ?

孙硕,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物理学助理教授和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副研究员。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后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孙硕的研究领域是光学活性固态量子比特、量子网络以及光量子计算。他的研究小组探索了基本量子极限下的强光-物质相互作用,将纳米光子与固态人工原子相互耦合,证实了单个原子可以与纳米光子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吴三丰(Sanfeng Wu),普林斯顿大学

  ?

吴三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华盛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吴三丰的研究领域是量子材料,他主要研究凝聚态物理以及量子物质和设备。

Jing Yan,耶鲁大学

  ?

Jing Yan,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Jing Yan的团队通过采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来进行生物膜方向的研究。他通过对生物膜的研究提出了去除有害细菌的创新方法,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有细胞尺度下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机械形态发生、生物膜活性材料以及细菌生物膜的生态学和进化。

神经科学

吴安琪(Anqi Wu),佐治亚理工学院

  ?

吴安琪,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系取得博士学位。

吴安琪致力于开发具有高度可解释性的贝叶斯概率模型以进行神经数据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与理解,并同时开发具有可扩展性的高效推理算法来拟合大规模数据。目前她所在实验室的研究集中于神经数据建模与分析、行为分析与理解、概率建模和高校推理方法等领域。

Herbert Zheng Wu,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

Herbert Zheng Wu,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助理教授。在哈佛大学取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方向是灵活社交和认知行为,团队应用各种现代神经科学工具,通过丰富的小鼠社交行为和认知行为库来探索行为灵活性背后的神经机制。

经济学

李绳武(Shengwu Li),哈佛大学

  ?

李绳武,哈佛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李绳武的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他也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孙子。

马悦然(Yueran Ma),芝加哥大学

  ?

马悦然,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在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她高中在人大附中学习,并在丘成桐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银奖。

马悦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金融与宏观经济学交叉领域的实证研究。她的研究主题包括债务合同和宏观经济影响,非金融企业的资产和生产活动,低利率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和宏观经济的预期。此外,她还研究过有关房地产和城市经济的问题。

Guo X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Guo X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Guo Xu的研究方向是私营和公共部门组织的人才选拔、招聘和分配。他的研究课题涉及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和发展研究的交叉学科领域。

地球系统学

Kimberly V. Lau,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Kimberly V. Lau,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地质学博士学位。她还曾供职于怀俄明大学,在怀俄明大学中担任助理教授。

她的研究重点是了解地球历史上海洋缺氧和增氧的原因和后果。她使用同位素和建模来了解地球过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控制和反馈,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地球化学指标的理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