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岁神童上大学研究黑洞!“华裔天才”陶哲轩曾这样告诫“神童”家长 |
|
就在2月初,有美媒报道称,年仅9岁的男孩David Balogun如今已经高中毕业,他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正准备进入大学开始研究黑洞和超新星。
David的成绩足够优秀。2020年年初,在当地疫情封控之前他开始上学,之后主要靠网课学习。用了不到3年,他就以GPA超过4.0的成绩毕业。GPA是美国高中通用的成绩评估体系,David的成绩已接近满分。
据其父母表述,他们正在考虑让孩子在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中作出选择。
?
David Balogun(美国NBC电视台第8频道WGAL报道截图)
单以大学入学年龄看,David的表现已经超过《生活大爆炸》中的主角谢尔顿,后者是在11岁上大学的。实际上,这个表现也超过了美国有记录的绝大多数神童,仅次于6岁高中毕业的Michael Kearney。
必须要指出的是,神童的未来并非一片光明,因此社会舆论中常常热烈讨论诸如“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这样的话题。
Michael Kearney在很多人看来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1984年出生的他在10岁时就拿到南阿拉巴马大学人类学学位,后来陆续拿到2个硕士学位和1个博士学位。但此后,他为人所知的活动是参与游戏节目来赢得奖金。
?
Michael Kearney在展示他10岁的大学毕业照(Geniuses.Club视频截图)
而最令人遗憾的,或许是12岁被牛津大学录取的数学神童Sufiah Yusof,她在15岁的时候就中途退学,随后做过服务员,最近两年被爆出在从事性交易。
很多人想象中的神童是《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在剧中,谢尔顿11岁进入大学,据称其智商高达187,可比肩爱因斯坦和霍金。然而,他在社交场所会很不适,对幽默无感,且难以识别他人的讽刺,同时他与谦逊、宽容和同理心无缘。
天才的孤僻更多存在于传说中,被称为“数学界的莫扎特”的陶哲轩却并非如此。他在一些描述中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正常人。
在一些学者看来, “这是一位世界级的天才,但没有一丝自负”。陶哲轩的一位学生在知乎上称他“谦和”“非常理想主义,有一点点轻微的精神洁癖”。
1975年出生的陶哲轩,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银、铜三种奖牌最年轻得主的纪录保持者。他在21岁时获得博士学位,24岁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教授,31岁获得菲尔兹奖。
他之所以还在数学王国继续驰骋,与他排除干扰的处事哲学不无关系。他宣称拒绝几乎所有采访,也确实奉行不悖。
他对外界干扰给出了无比详尽的“约法三章”,陌生人突然到访办公室或者打来电话基本上都会被果断拒绝。若是有人通过邮件或电子邮件唐突寄送手稿,“我不会阅读或评论其中任何一篇,手稿将在不予确认的情况下被丢弃”。
不仅如此,陶哲轩的妻子Laura辞去了NASA工程师的工作成为全职太太,来保护他远离俗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在为陶哲轩尽心竭力地排除干扰,以保障他的工作时间。
事实上,陶哲轩对于“天才”的利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2018年的一篇博文《只有天才才能做数学吗?》中给出了坚决否定的答案。
他认为,对“天才”的狂热追捧会造成很多问题,因为天才不可能持续输出灵感,且难以保证这些灵感的正确性。同时,将成果过分地归功于无法控制的天才因素,而忽视勤奋、良好的计划和教育这些可人为控制的因素,也会造成很多问题。
陶哲轩还认为,有时候太多的天赋可能不一定利于人们长远的发展。
若是问题很容易,这样的人可能就不再那么努力,不会去问一些“蠢”问题(dumb question),不会去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这样最终会导致止步不前。并且,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轻易而举的成功,那他就很难磨练出解决真正困难问题所需要的耐心。
?
陶哲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官网)
他在2022年的一篇博文《关于天才教育的建议》中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艰苦的过程,具有天赋并不能减少这种复杂性, “我会告诫不要使用任何单一的'灵丹妙药'来教育有天赋的孩子,无论是特殊学校、私人补习、家庭教育、跳级升学还是其他任何方式;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选择,需要根据孩子、家长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和偏好(学术和非学术)进行权衡”。
首先,不应过分关注特定的人为目标,比如只用了Z年就在名校Y获得了X学位,或者在C岁时在B考试中获得了A。长远看,这些功名不会是孩子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或决定性的时刻;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而过分努力的任何短期优势可能被那些另外的目标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所抵消,他们本应在社交、情感、学术、身体或智力发展投入精力。当然,仍然应努力,想参加比赛就参加;但竞赛和学术成就不应被视为目的,而应被看作发展自己的才华、经验、知识和享受学科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认为享受工作是重要的,这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维持和驱动一个人并防止倦怠的原因。如果有好心的父母操之过急(或过于消极)地推动孩子在一个学科方面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对这个学科不再有热爱,那将是一场悲剧。孩子的教育节奏应该由孩子的渴望而不是父母的期望来驱动。
第三,应该赞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他们可以把控),而不是他们的天赋(他们不能把控)。
最后,一个人的目标应该有弹性。孩子最初可能在X领域很有天赋,但后来发现Y领域更有趣或更适合。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即使Y的声望不如X;有时候,在一个不太知名的领域工作更游刃有余且自在,这要比在一个让人深感不适合的“热门”但竞争激烈的领域工作要好。
细究之下,这些观点不仅是David Balogun及其父母的重要参考,对普通孩子的父母又何尝不是一种启示呢?
https://terrytao.wordpress.com/career-advice/does-one-have-to-be-a-genius-to-do-maths/
https://terrytao.wordpress.com/career-advice/advice-on-gifted-educatio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