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 16:14:21
选择字号:
首份《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发布

 

11月30日,施普林格·自然、数字科研公司、Figshare知识库携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白皮书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科学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不过,数据共享依旧存在诸多阻碍因素。

今年是施普林格·自然连续第八年与数字科研公司、Figshare知识库联合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并发布了2023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全球共有 6000 多名研究人员对调查作出了回复,其中印度(12%)、中国(11%)和美国(9%)的回复比例最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对其中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即642份有效的问卷反馈进行分析,并撰写了《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揭示了中国科研群体在开放数据的动机、存在的挑战、看法和实践行为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今年,该调查还首次询问了受访者使用人工智能(AI)收集和共享数据的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说:“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会促进科学界带来新的知识。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也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此次调查发现,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科学有比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对于中国受访者而言,提升学术认可与影响力是最重要的数据共享驱动因素。多数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于研究数据开放共享给予了较强力度的支持(65%),全球则有近3/4的受访研究人员表示未获得共享数据所需的支持。此外,虽然近半受访者了解用于数据收集、处理和元数据创建的生成式AI工具,但大多数人尚未加以使用。

与此同时,数据共享依旧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中国有57%的受访者担心数据“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参与者许可”。其他问题还包括“数据滥用(39%)”、“其他实验室抢发研究成果(36%)”以及“不确定数据版权和数据许可(36%)” 等。只有约10%的受访者表示对数据共享没有顾虑。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中,60%来自高校,是占比最高的人群,其他为医院或医疗组织(16%),研究机构(14%)等。在学科分布上,从事医学(29%)研究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其次是生物(18%),工程(9%)和地球与环境科学(9%)领域。从职业阶段分布上看,约有47%的受访者处于职业早期(于近5年内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因此,本次调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青年科研群体对待开放数据的认识。

此外,白皮书还邀请中国数据开放共享领域的专家参与报告撰写,从国家政策法规体系、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和数据共享最佳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