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平文、李思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30 12:51:33
选择字号: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

巍巍珞珈,黉门百卅;煌煌武大,其命维新。130载光阴流转,见证了一所大学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壮阔历程。

武大在民族危难之际应势而生,凝铸了勇担使命的自强之魂。致力于兴学图强,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秉持“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从此,武大就把自身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武大诞生于当时作为全国工商业中心和中国革命中心的武汉,既是缘分也是历史逻辑,从此武大与武汉荣辱与共,在共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双向赋能、融合发展。

?

张平文致辞。武汉大学供图

武大在漫天烽火岁月砥砺奋进,淬炼了教育报国的弘毅之志。即便是战火纷扰、艰难困厄,武大前辈先贤依然志存高远、逆流而上,“武大不办则已,要办就办一流水准大学”,珞珈新校园不建则已、要建就建“世界最美大学”。西迁乐山的八年岁月,学校在支持师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师生赓续文脉、潜心学问,在卓越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和顶尖学术成果上成效卓著,成就了令世人惊叹的“乐山辉煌”。

武大在新中国朝阳下加快成长,锻造了崇尚真理的求是之风。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李达老校长的亲自推动下,武大恢复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和传播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特殊贡献;武大学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在为人、为师、为学过程中,在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恢复高考等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作为,求真、求实、求是的风尚代代相传。

武大在改革开放时期勇立潮头,彰显了敢为人先的拓新精神。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武大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推出以学分制为主线的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极大激发了人才培养活力,大批毕业生踏入社会后敢闯善创,成长为杰出企业家和行业精英。迈入新世纪,强强联合后的新武大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尚和合、求通变,大力推动“大学科”建设和跨学科发展,大力推动“三创”理念转化为具体育人举措,学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

大学文化与精神,乃大学发展之根本。回望来路,无数前辈先贤用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学术涵育了武大的文脉,积淀了武大的底蕴,激励代代武大人砥砺前行。而激励武大人不断前行的这种精神力量,就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就是教育报国、勇于担当的弘毅志向,就是求是崇真、兼容并蓄的学术气质,就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执着信念。它们凝聚成珞珈的“根”和“魂”,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既辉映当下更烛照未来。

进入新时代,武大迎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奋楫前行。

——我们以生为本、培根铸魂,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成长。六院士坚持二十七年同上一门新生基础课,以大学问书写大情怀;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结出硕果,学子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屡夺桂冠,“学生造”卫星“启明星一号”成功飞天。

——我们引育并举、弘学励教,人才强校战略成效卓著。大力营造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浓厚氛围,构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武大模式,出台人才强校系列举措,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高层次人才数量十年间增长近五倍,跑出领先全国的武大“加速度”,大批德业双馨的珞珈名师相继涌现。

——我们勇攀高峰、追求卓越,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北斗导航定位精度世界领先,为国之重器擦亮“中国慧眼”;红莲型杂交水稻位列世界三大杂交水稻品系之一,为粮食安全破解“丰产密码”;病毒免疫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写入国际免疫学教科书;武大学人集大成、出精品,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填补空白;古籍研究为往圣继绝学,铸就《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传世巨作;珞珈智库咨政赋能,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响亮发声。

——我们主动担当、矢志奉献,社会服务能力更加彰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国内合作与对口支援,在健康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中积极担当作为、服务国计民生;武大校友回馈母校蔚然成风,携千亿项目资智兴汉,学校成为中国校友经济高地和“学校-校友-城市”三位一体发展样板,为荆楚大地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武大人的历史夙愿,更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托。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和建校130周年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入思考并有力答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大何为?”的必答题,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挺膺担当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传承武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学用贯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争创一流的意识、汇聚争创一流的力量、迸发争创一流的活力!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着力建强师资队伍。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武大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凤筑巢”,汇聚更多一流学者、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更多“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打造大师汇聚的学术殿堂、探究真理的理想之地!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打造人才培养国之重镇,营造好老师、好学生、好环境相结合的育人生态,涵育更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建设武大特色的一体化数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让珞珈山成为英才辈出的首善之区!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我们要成为知识创新的高地、文化进步的前驱,传承中华文明瑰宝、创造传播先进文化,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武大智慧;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打破学科边界、推进交叉融合,聚焦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不断拓展国际影响。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充分发挥昆山杜克大学在国际合作中的“窗口”效应,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本报记者李思辉根据其11月29日在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