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26 18:50:31
选择字号:
零碳战略是一场重塑全球发展格局系统性变革
“剑桥南京论坛2023:零碳和可持续发展”举办

 

近日,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共同主办,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英国剑桥)协办的“剑桥南京论坛2023——零碳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政策、实践”在南京举行。

来自剑桥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中英政府部门及能源、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的低碳先行企业代表,就碳中和进程中政产学研资要素高效联通展开探讨。共有100多名嘉宾线下与会,2000多名观众线上观看了此次论坛。

  ?

与会专家合影(主办方供图)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零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国际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举。”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主任及CEO初大平表示,作为由剑桥大学和南京市合作设立的研究机构,该中心积极发挥剑桥大学驱动创新的突出优势,致力促进剑桥大学与南京、与全国开展国际合作。

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杨菁强调,当前江苏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绿色生态作为关键支撑、“双碳”行动作为战略抓手,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她希望中心依托剑桥大学深厚的创新基础和转化能力,推动国际创新资源与本土需求对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为江苏与英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创新一等秘书艾莎表示,英中均是零碳、减碳科技领先国家,落实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两国就气候变化开展行动尤为重要,目前双方已在碳捕捉、碳封存和氢能方面强化科研合作,共同朝着碳中和目标勇敢迈进。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中国处)副主任杜羽菲表示,作为英国研发界最大的公共资助机构,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为中英科研创新界建立牢固联系,视中国为“建设全球绿色未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杨永峰表示,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聚焦国家发展,做好咨询研究,积极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国际交流,携手在解决关乎全人类共同福祉的重要领域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指出,“双碳”时代下,世界经济和产业由对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转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型是大势所趋,国际合作必要性更为突出,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双碳”工作和多边合作。

夯实政策体系引领

随后,在论坛的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剑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组副主任、嘉治商学院商业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利特等专家学者,就中欧“双碳”政策与顶层工具设计进行系统分享。

傅伯杰以《中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双碳”目标》为题发表演讲。他复盘了2000年-2010年、2010年-2020年的两个十年来,我国生态系统在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维度的变迁;围绕中国碳中和路径,明确“发展复兴是硬道理、创新变革是根本出路”的“双碳”理念,提出了“减排、增汇、保碳、封存”协同并举、发展新兴“脱碳、增汇、产业、生态”经济的整体思路,强调实现碳中和要“排放端、固碳端、消费端”三端发力,建议以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为抓手,扎实推进“双碳”行动。

“全球主要国家‘双碳’战略的经验表明,‘双碳’政策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和资金保障。”围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及政策框架》报告主题,谭显春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1’包括《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顶层设计,起到统领作用;‘N’包括各重点领域、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相关保障性政策、法律法规。这些政策共同构成了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措施组合拳。随着‘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中国的‘双碳’工作已经进入实操阶段。”

聚焦欧洲政策实践,波利特就《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最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发表主旨演讲。他介绍了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扩展到供暖和交通领域、引入碳边界调整机制的价值,并探讨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变化对中国气候政策及碳市场的意义。

科技支撑零碳愿景

论坛现场,针对零碳研究多学科、多交叉的特点,中外高校学者就热门技术进行精彩探讨。作为唯一含碳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资源量丰富,可实现对化石燃料在原料端和燃料端的“双替代”。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就《“双碳”背景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思考》进行主题报告。

针对当前生物质转化忽视生物质结构特点,转化技术单一、工艺流程长、经济性差等瓶颈,肖睿主张利用生物质特有结构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实现短流程高值化利用和协同转化提效。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气候治理中心主任和净零中心科研主任肖恩·菲茨杰拉德,以《重新冰冻南北极》为题,重点探讨通过改变太阳辐射、操纵海冰等干预措施,防止极地冰层不可逆转的灾难性流失的技术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了解公众对地球工程领域的态度。

以《应用于低碳制造的先进电化学技术的现状和前景》为题,剑桥大学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系电化学教授阿德里安·费希尔,分享了电化学技术为制造业脱碳带来的庞大机遇。

电化学工艺推动制造业脱碳的核心思路,在于通过电解技术高效率地降低碳足迹。这种理想脱碳技术的巨大机遇,集中在电(光)化学合成、混合热电联产燃料电池的开发,以及新型高选择性电催化能源材料的生产方面。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哲以《碳中和与能源系统转型,和一种在线测量技术》为题,聚焦清华大学能源治理多边合作项目。此外,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坤,从跨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角度,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突出优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文磊就《寻找高性能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分享电催化反应设计与调控技术的新进展。

实践产业绿色转型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实践是最终落点和检验尺度。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赋存和能源消费结构,国家能源集团科信部一级业务总监、原主任李全生系统解读能源企业低碳发展之道。聚焦规模能源清洁技术、清洁能源规模化技术、能源系统智能化技术等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国家能源集团筑牢科研根基,成果丰硕。

在李全生看来,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实现节能,是能源绿色发展的优先手段;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是能源安全转型的保障;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路径;大力新型能源、加快能源转型是长期目标;通过终端用能电气化减少化石能源的终端利用排放,是能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则是绿色发展的托底手段。

面对高载能大宗工业品企业客观存在单位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的问题,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董事长张奕龄,分享行业低碳发展解决方案。

张奕龄介绍到,紧抓工业低碳化的金钥匙——技术创新,注重“产业投资+科技创新”双轮驱动,鄂尔多斯电冶集团探索出以自然资源产地转化为基础、多能互补电力能源为中枢,支撑低碳高品质硅基合金、新型绿色化工和三废环保利用,上下游产业互为转化增值的清洁循环产业模式。他总结到,碳中和将促进高载能工业企业从“成本最低”进化成为“绿色成本最低”,头部企业具备逐步实现从规模化向技术化的晋级条件,关键在于推进立足行业和企业禀赋的科技研发工作。

此外,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联合国WIPO GREEN中国城市加速项目国家协调官解洪兴还分享了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可持续技术交易所(WIPO GREEN)的中国城市加速项目,支持城市携手应对绿色挑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