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基石研究员”:申请最简洁、挑战“风险最大”的科学难题 |
|
“我特别想看一看,我们的中青年科学家,究竟胆儿有多大。”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的希冀。
10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公布了第二期名单。至此,共有104位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以及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获得5年1500万(理论类)或5年2500万元(实验类)的研究资助。
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至今已走过一年。一年来,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影响下,这些受资助的科学家有了哪些新的理念、新的探索、新的变化?
“这是我经历过所有项目申请中,过程最简洁的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新基石研究员”俞书宏直言。
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终审现场,绝大多数答辩人的PPT里只有一页个人简介和以往荣誉,他们更多地是展示自己对科学问题的设想与思考。
有答辩人略带羞涩地表示:“我参加别的项目答辩,应该不会说这个想法,有点像吹牛,但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10来年。”
当时,俞书宏和同样入选首届“新基石研究员”的胡海岚等近千位科研工作者参与了2022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申报,并在申报书上写下了让自己心心念念的问题。
俞书宏写下的问题是,如果未来地球上没有了化石资源,我们现在用的材料要从哪里来?而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胡海岚想探索的是 领域的“终极前沿”问题——大脑如何调控情绪和社会行为。
对于写下的问题,俞书宏选择从自然界中“寻找答案”。“自然界中的经过许多年进化的生命体是最神奇的,也是最丰富、最宝贵的资源。”俞书宏笑着说,海滩上的贝壳、动物的骨骼以及自然界中丰富的生物质的形成过程,都能给科学家带来无限的灵感,启发我们不断学习自然,创制一系列新材料。
胡海岚则着重介绍了团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的新理论,尤其是挑战了领域内的一些传统观点,并表示未来希望向更困难的疆域去拓展。她相信,脑科学家们对抑郁症的研究正处在一个拐点上,在未来10年或20年中,将很有希望看到对抗抑郁症更有效的药物和疗法。
那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如何选出有潜力、有胆量、有抱负的科学家?
“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也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聪明、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施一公表示。
今年1月起,俞书宏、胡海岚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已经开启新的开拓之路。
最直观的变化,是他们有了长期、稳定、灵活的经费支持,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探索人类未达之境。“新基石研究员”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500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300万元每人每年,并连续资助5年。
“目前我们招聘的博士后,很多人也有不错的项目资助,但这些资助往往只有3年。而科研工作什么时候出成果是没有办法提前规划的,有时候可能会需要4、5年甚至更久。”胡海岚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经费就可以帮助这些年轻人沉下心来,没有后顾之忧。
在胡海岚看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与传统资助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偏重去支持最前沿的探索,包括一些不确定性大、风险性强,而一旦成功很可能会有颠覆性成果的基础研究。
俞书宏表示,他将用这笔经费着重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加入团队,尤其是交叉学科的人才。由此,他将致力于建立生物质基结构基元的宏量制备与仿生分级组装新方法,提供非化石资源材料制备新途径。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不对获资助的科学家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对“新基石研究员”而言,这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充分信任,信任他们自觉、自愿、完全通过内在动力驱动前沿基础研究。
如何理解这种信任呢?
施一公总结说,“新基石研究员”是在一批世界级科学家评审后脱颖而出的,年长一点的评委鼓励年轻一点的科学家积极探索,像是一个科学界的“接力棒”,能够把中国的基础研究做得更好,为中国、为世界、为人类,代表中国智慧作出贡献,这一点也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初心。
?
施一公(图源: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官网)
在俞书宏看来,拿到项目资助后,要真正做成“从0到1”创新的念头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每位科学家都会在科研生涯中反问自己,过去10年或20年里,我到底做出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取得了什么样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真正的创新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平台,让科学家去尝试和探索一些其他经费不一定能够支持的项目。”胡海岚感慨道。
10月30日,来自13个城市28家机构的46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在他们当中,有10位“80后”,最年轻的仅有38岁。
从声波和引力波的数学关联到量子增强光学望远镜,从仿生加氢催化到多年生水稻,从一侧大脑管双手到高效清理细胞垃圾……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们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个个充满壮志雄心的探索之梦。
在胡海岚、俞书宏等前行者看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对科学家的资助不仅体现在经费上,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和合作的科研环境,鼓励科学家敢于去解决科学难题。
今年4月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 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挂牌“新基石科学实验室”。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现场,首届“新基石研究员”黄志伟表示,未来自己将继续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研究,破解科学难题,探索科学奥秘,做出更多代表性成果。“几年之后,让基金会觉得没有白支持,我觉得这是对我的褒奖。”
有新基石科委会委员表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提供研究经费之外,也要引领和创立健康的科研文化和氛围,形成以创新为中心的文化要素,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基石会议就是其中的重要步骤。
为了促进“新基石研究员”之间科学思想的启发和交流,新基石基金会每年举办数次科学会议,这是以“新基石研究员”为核心的非公开的学术活动,鼓励研究人员分享科研想法和未发表的工作。
今年9月首场新基石科学会议在深圳举办。近乎全部的新基石研究员和部分新基石科学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委员和特邀科学家参加,研究员的高质量报告和“头脑风暴”得到了参会者的一致认同。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棵幼苗,在公众的支持下才能够长大,对我国今后基础研究的发展非常重要。”施一公表示,“两期共104位研究员的自由探索,我相信未来能在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不断突破,为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奠定新的基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