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生在进行智能机器人技术研讨。曹蔚然 摄
编者按: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与基本路径。自此,江西、福建、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启动了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冲击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传统各自为政的学科结构和专业格局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增减和传统专业改造为主要特征的专业结构优化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应遵循怎样的改革之道?高校专业在加减乘除之间取得了哪些成效?本期,高教周刊走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追寻两所行业类院校的专业发展之路,并邀请专家分享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改革经验,探寻高校专业建设的破立之道。
2018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口气”将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应用物理学等11个“非特色”“低效”专业砍掉,在当时引发了热议。同年,记者曾走进该校以《“专业瘦身”背后的高校内涵发展逻辑》为题,探讨了该校53个专业中停招20%背后的改革逻辑。
近年来,在“瘦身”之外,该校也增设了一些特色专业,目前专业总数保持在48个。有舍有取、舍中有取、以舍促取,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反映了该校独特的发展追寻。目前,该校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的91.6%。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该校,探索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中的取舍之道。
“作为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学校立足自身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在专业建设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校校长朱泽飞表示,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专业建设的自觉认知把握之上,要让学科建设的成果惠及专业建设发展;专业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培养面向未来人才之上,要让专业建设着力于“解决国家、社会发展急需问题”。
立足特色,舍取皆有道
继“十三五”期间大力砍专业、做精做强原有专业后,“十四五”期间,该校在布局新增专业上动作频频。2022年秋季学期,曾因专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转专业率等硬指标偏低导致综合排名靠后,一时被定位为“低效专业”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恢复招生了,而且以“一名本科生平均受到3位教授指导”的实验班形式“重装出列”。
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调整,当前该校已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为高峰,电子信息学科群为高原,经、管、理、文、法、艺等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我们的理念是特色发展,停招不是目的,关键在优化。特色类大学的专业建设,是要在优势学科上建优势专业。”该校副校长李文钧介绍,学校的学科布局决定了专业布局,现有48个招生专业中,电子信息类优势特色专业占60%以上。
以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取舍为例,该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有计算机、电子、控制等,这些学科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支撑。物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断档,不利于物理学科建设。
随着对电子信息类高端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学校意识到,只有把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和专业做好做强,才能有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枝繁叶茂”“行稳致远”,才能面向未来培养更多电子信息行业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数量不多,但存量要精,精而强。”该校党委书记王兴杰表示,在专业建设上,学校旨在整合资源、凸显优势特色,攥紧拳头做强。随着专业建设不断深入,学校对专业取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要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动态,与时俱进地设置、调整、优化专业。
以舍促取,对接社会急需
近年来,该校新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专业。
这些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是“应国家急需、应时代需求”。学校秉持“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的理念,通过大力砍专业腾出培养资源,瞄准国家急需的领域,审时度势地新增能发挥学校优势、有挑战性、内涵好的硬核专业。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6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中的一员。其实早在2018年,该校就因秉承电子信息特色获批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就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紧迫感。”朱泽飞介绍,学校的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杭电机器人所。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以该所研究教学人员为班底,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体现的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围绕强学科建设强专业,是特色类高校的生存自强之本。
事实上,“急国家之需”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届毕业班,56名学生中有34人考研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3人进入知名头部企业。这个班也被网友称为“王炸班”。
“国家和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最大的动力,特色高校找准了专业发力赛道。‘王炸班’的实践成功,证明了专业建设要攥紧拳头发力做强的道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范影乐感触很深。
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潘嘉煜,是杭电机械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创新班的首届毕业生。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的‘出口’都很好。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倪敬介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绝对不是传统机械专业的简单改造,而是运用创新思维全力打造的新专业。该专业不仅开设电子、计算机和控制工程等学科基础课程,还开设了贯通6个学期的创新实践课程,全面打开了学生视野。
以舍促取,对接社会需求。该校48个招生专业中有33个专业聚焦支撑浙江省“415X”重大战略需求,占比达69%。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24个工科专业,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贴合。
盘活存量,凝练新优势
如何在相对固定有限的专业育人资源中,做好增量文章?如何盘活做优存量?王兴杰介绍,学校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和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用互联网+、数字+、智能+等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用数字元素赋能所有专业,是学校未来专业优化升级的工作重点。”该校教务处处长林菲对专业建设胸有成竹。
近年来,该校依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荣誉学院“卓越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英才班和集成电路EDA英才班。这两个班是整合学校已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优势专业资源建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集成电路EDA,也就是芯片设计辅助软件开发,关系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长远未来。该校教授孙玲玲、刘军团队始终坚守EDA设计软件技术国产化,聚焦射频集成电路EDA工具开发,与华大九天等EDA国内企业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上深度合作。
“我们在传统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基础上开设了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数理基础、强化产学研融合,本硕一体化培养解决国家集成电路‘卡脖子’工程问题的未来领军人才。”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项目负责人黄汐威说。
2020年设立的计算机科学英才班,注重计算机系统能力人才培养。“以往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存在偏软件忽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上还存在碎片化、条块化、不深入的问题。英才班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接力构建贯通式的系统能力教学培养平台,致力培养对计算机编译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有深刻认知,能从事原始开发与‘卡脖子’问题解决工作的创新人才。”授课教师章复嘉说。不久前,该校计算机英才班获批浙江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在已有强势专业上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加法”之外,记者了解到,该校秉持拥抱数字经济和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工科理念,面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通信网络—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产业链,改造升级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国内一流传统优势专业群,做到“以新的内涵促更大竞争力,以布局未来应对并引领未来”。
专业调整为学校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巨大跃升。学校超70%毕业生留浙服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每年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有1700多名毕业生入职国内外领军企业。
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一头连着国家、社会和产业需求,一头连着校内学科、师资等资源储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要有大为。特色高校做好专业建设数量、内涵的加减法,是生存发展基本功。无论是砍专业还是新增改造专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围绕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的思路,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