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第三届科学传播苏州论坛上发布的一项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一项在线调查表明,青年人越是进行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越愿意去科技馆。与此同时,青年人愿意参观科技馆的意愿,却与他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信任度无关。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和报告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表示,这一研究并不能表明青年人参观科技馆是因为他们从事了占卜算命烧香拜佛等玄学行为,而更可能是因为,对于部分青年人来说,从事玄学行为与参观科技馆都可以为他们的迷茫焦虑提供了一种寄托感。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部分青年人感到焦虑迷茫,他们需要一种外在权威来安慰自己。而科技馆所彰显出来的科学权威,就与占卜算命发挥了同样的作用,”贾鹤鹏解释。他介绍相关数据是基于见数调研平台(Credamo)今年6月份进行的一项样本量为1000名青年的在线调查。
数据表明,对科学的态度(认为科学可以解决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愿意参观科技馆显著相关,这也说明他们虽然会占卜算命,但仍然相信科学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青年人的玄学信念,即认为占卜算命可以预测人生或事业顺利,却与参观科技馆的意愿没有相关性。贾鹤鹏认为,这可能说明青年人没有在信仰层面上把占卜算命和接触科学(参观科技馆的目的之一)划等号,而更多地是出于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即部分青年人在焦虑失落中,既会随手做点算卦或星象预测,又愿意去科技馆感受一下科学的庄严伟岸。
贾鹤鹏指出,尽管如此,数据中的青年人的科学素质程度与参观科技馆意愿没有相关性这一点仍然值得深思,因为这一发现与他和团队成员近年来针对科学素质的行为效果开展的系列研究的结论非常一致。
在苏州论坛的全会报告中,贾鹤鹏介绍,他和团队成员的这些研究,与国际科学传播领域理论热点非常吻合,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科学素质越高,人们越会采取科学理性的行为”这种缺失模型。
传统的缺失模型在科学素质与科学行为之间划上了等号,并因而把科普活动的目的等同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这忽视了考察科学认知的很多维度,比如科学素质(一般用综合科学知识水平,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科学程序的认可)越高的人,可能是越信任科学的人,因而也更容易采纳科学家们推荐的所谓科学行为。
贾鹤鹏和科学传播苏州论坛其他与会专家都表示,尽管研究表明科学素质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药,但这并不表明现有科普工作没有意义,而是说明,在互联网让获取知识更加便利的数字化时代,科普工作必须要把重点从向公众传递知识转移到培养人们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上来。
本次苏州论坛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内蒙古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聚焦面向时代之问的“科学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设置一场特别论坛、六场分论坛及一场平行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机构的近200名科学传播学者和科普实务专家共聚一堂。论坛同时也作为内蒙古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的年会,这是我国的科技馆组织首次与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单位共同举办研讨会,旨在为科学传播理论研究与科普实务搭建交流平台。
由贾鹤鹏(右一)、王国燕(左一)负责的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在第三届科学传播苏州论坛上正式揭牌。主办方供图
由贾鹤鹏(右一)、王国燕(左一)负责的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在第三届科学传播苏州论坛上正式揭牌。主办方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