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29 20:22:13
选择字号:
如何做好科普教育,让“高冷”变“亲近”

 

近段时间,布局于四川的多个大科学装置捷报频传:有的如期开工,有的顺利落成,有的已持续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如何继续发挥这些大科学装置的优势,推动高端科学资源科普化,让“高冷”的科学知识与公众更“亲近”?近日,一场科普教育工作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召开。

做好科普教育工作,首先得摸清观众的需求。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首批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表示,作为一线科普工作者,一定要思考公众想要了解什么,以及科普教育工作的意义。

“而且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来自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中心的科普工作者张玮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要根据受众特点,设计符合其“口味”的宣传。“像在我们研究中心的对外展示厅的多媒体系统,就准备着多个版本的介绍视频,针对不同的来访群体。”

从建设以来,位于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多次成为业界焦点,近几年更因产出的多个突破性成果被大众熟知。围绕这些科学突破热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发起了多轮多形式的科学传播,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宇宙线。研讨会当天,LHAASO工程办主任、天府宇宙线中心常务副主任白云翔分享了利用LHAASO科学资源展开科普教育工作的经验。

“平台+队伍+活动”,他提炼了做好科普工作的三大关键。其中他认为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借助其平台优势进行发声。“同时做好科普队伍建设,不局限于本研究单位,还可以吸收具有合作关系的其他科研机构人员,扩大科普队伍。而科普活动,则是维持科普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做科普,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让高深的科学道理更“平易近人”和深入人心,现场多位一线科普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妙招:编排主题舞台剧、打造文创产品......经常和四川甘孜州当地居民交流天文知识的四川省天文学会秘书长屈智宁表示,因为科学知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大多民众不易“消化”。“所以我们可以打比方、举事例,让讲解更通俗易懂。”

多位分享者也提到了大科学装置建设中一手影像资料留存的重要性。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介绍了FAST基于声像档案开展的科普教育工作,并展示了一组FAST各个建设阶段拍摄的珍贵照片,生动描述了“中国天眼”从“无”到“有”的伟大进程。他指出,正是保存了这些珍贵影像素材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方便了后续科学传播和科学家精神传承相关工作的开展。

科普教育工作面向的,多为青少年群体。研讨阶段,四川天府新区教科院科创、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满天谈到了目前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遇到的困境。“学校对于科普教育进校园产生一定抵触情绪,主要原因在于讲座、多媒体效果没有进入常态化教育生态体系。”

他认为,科普教育课程化需要和学校教育工作匹配,虽然目前通过开发云端研学项目平台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家资源,进行课程的联合开发。

据悉,该科普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天府宇宙线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科技馆、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30余位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Baidu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