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教授10年经验总结:如何让你的学术研究事半功倍 |
|
编译|戚金葆
十几年前,Roel Snieder刚刚成为一名副教授。年轻的他“血气方刚”,对学生们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结课成绩给分也是尤其“苛刻”。
这引起了一些学生的抱怨,但他选择坚持自己的做法。
然而,对学生们的抱怨置之不理最终导致Roel Sniede被送进了大学仲裁委员会。事后Roel Snieder反思自己:“我太过沉迷于批判、竞争和工作了,这让我显得很没人情味,我应该适当听取学生们的意见。”
以下是现为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教授的Roel Snieder近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自述文章:
在我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为科学作出贡献是我的奋斗目标。为此,我愿意付出一切,同时我希望周围的人也能这样做。
我已经接受了科学领域适者生存的观念,它给我带来了成功——比如稳定的论文产出和基金申请记录,以及一个教职员工的职位。但当我把自己与效率更高的同事,和那些在家庭中更善于带孩子的同龄人相比时,我会感到无力和焦虑。我会因为自己不够优秀,不能很好地掌控所有事情而痛苦,但我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后来,在与一些在学术界以外工作的好友的谈话中,转折点出现了。当我告诉他们我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和精神内耗而痛苦时,他们问:“你说你可以做得更好,这难道就意味着你现在做得不好吗?”
这让我意识到,除了偶尔的失误外,我平时的工作做得也不错,我的孩子们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那个时候我明白了需要改变的不是我的工作,而是我的心态。我必须学会接受完美其实是一种幻觉,有瑕疵才是生活的常态。
这种转变让我反思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和一名教师的行为方式:我的职业生涯是为了发表最多的论文吗?我是不是想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最聪明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其他人的需求?
两个问题的答案原本都应该是否定的,但是我的行为却恰恰相反。于是我明白了,我需要更有意识地让想法和行为统一,让事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机融合。
因此,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变自己行为的努力。
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保持心理健康。这是我从一位精神病学家朋友和一个课程中学到的。它教会我观察自己的思维,消除有害的想法,并选择我想要接受的心态。
我开始重视赋予他人权力,而不是一味地评判他们;寻找导师和榜样来指导我;避免八卦;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来作为我学术生涯的基础。当然,这并不都是那么容易,但心态的变化可以很好地消解那些在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另外我还培养了3个具体的工作习惯,使我能够实现我的想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我的研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由地分享想法、做一个可靠又有趣的合作者。
我已经看到与关系良好的同事一起工作是如何释放创造力的,这种关系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花时间与他们共进晚餐、进行私人谈话等来培养感情。而这些事,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是根本不屑一顾的,那个时候我宁愿在实验室里工作。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为此我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事实上,在努力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我的工作效率并没有受到过多影响。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的研究因此而变得效率更高,也更富创造力。
我们不需要处处完美。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我所感悟到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善良就好。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ow-i-learned-to-nurture-relationships-in-academia-be-more-kind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