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然资源部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10/28 16:43:21
选择字号:
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公布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

  ?

宋明水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4年11月生,男,山东滨州人。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貌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兼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生导师。

宋明水同志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工作,在胜利油田工作期间,带领团队创立“咸化富烃、酸碱控储、有序成藏、精细勘探”断陷盆地勘探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了持续增储;对济阳坳陷页岩油基础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提出了“含油性、储集性、可动性、可压性”为主要要素的选区评价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断陷盆地页岩油重大突破;建立准噶尔盆缘“断层垂向疏导、毯砂横向运移、毯缘侧向聚集,不整合体成藏”的远距离油气成藏模式,实现了低勘探程度区的重大突破,探明储量超过2.2亿吨,建成150万吨原油产能。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4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获评中石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周明岭,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8年7月生,男,山东省莱西市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委员、副队长兼总工程师。

周明岭同志长期坚持扎根野外一线从事以金为主的地质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地质勘查和科研项目100余项,在胶东地区连续探获了焦家深部、朱郭李家、前陈、纱岭、玲南、水旺庄、姜家窑、西涝口等大型—超大型金矿床10余处,累计探明金资源量1400余吨。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参与“胶东焦家金矿田千吨金矿勘查理论和关键技术”“胶东金矿理论技术创新与深部找矿突破”等研究工作,研发创新了金矿深部找矿技术和方法。

先后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4篇),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个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

王秉璋,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69年9月生,男,青海省西宁市人。199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201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现任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秉璋同志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30余年。取得青藏高原伟晶岩型Li-Be矿找矿重大进展,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茶卡北山印支期Li-Be矿化伟晶岩带,发现三江北段草陇—尕朵伟晶岩型Li-Be矿集区;首次在东昆仑发现铌磷矿化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加里东造山带地质演化新模型;“358”找矿行动中主持4个整装勘查区找矿勘探和找矿部署研究,新发现矿产地10处;组织开展中大比例尺矿产远景调查,圈定找矿靶区500余处。

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和EI论文2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青海省昆仑英才(杰出人才)。

  ?

周心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0年12月生,男,江西宜丰人。1993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1996年硕士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中国海油工作,现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

周心怀同志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提出“断裂—岩性”耦合控储机理,打开我国海上变质岩潜山勘探局面;通过系统研究中国东部走滑带中生界花岗岩,解决了成山—成储—成藏等科学问题;创建伸展—走滑复合构造背景下的富砂模式,发现8个大中型构造—岩性油气田;首次提出渤海新近系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理念,指导发现并开发3个亿吨级油田,实现东部老油区勘探开发新突破。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朱锦旗,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5年6月生,男,江苏省靖江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

朱锦旗同志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主持实施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控研究,推动苏锡常地面沉降问题在全国率先得到有效遏制;负责实施了国家重大战略区“综合地质调查”,首次发现连云港地区具备建设地下水封洞库的地质条件;负责和指导10个设区市的城市地质调查,推动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城市地质调查全覆盖;推动江苏干热岩等地热清洁能源勘查重大突破、助力江苏省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现零的突破。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7篇。荣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李光明,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5年5月生,男,重庆市开州区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200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现任中心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光明同志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冈底斯、班公湖—怒江、喜马拉雅等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研究与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系统总结了驱龙、厅宫等典型斑岩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建立冈底斯斑岩—硅卡岩型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与预测模型;深入解剖错那洞等穹窿构造,提出喜马拉雅“双穹窿带构造体系”和高分异淡色花岗岩具有锂铍及锡钨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等创新认识,并带领团队取得锡、锂等重大找矿新发现,确立喜马拉雅是我国一条新的稀有金属成矿带。

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2部,提交主要地质报告3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状元、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

张世殊,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0年8月生,男,重庆涪陵人。199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201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岩土工程专业。1992年至今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现任公司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建集团首席技术专家。

张世殊同志长期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科研工作,开展了西部复杂地质环境区重大滑坡成生规律及灾变演化机理研究,为大型滑坡堰塞堵江灾害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指导;研发了峡谷区高陡斜坡危岩体勘察与防治成套技术,为危岩体勘察防治提供了处理标准;研发了双护盾TBM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超长隧道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出版专、译著19部,发表论文90余篇,获发明专利4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支东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1年1月生,男,上海浦东新区人。199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09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工程博导。

支东明同志长期从事新疆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先后负责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油气重大科技专项,带领研究团队创新发展了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复杂前陆深大构造勘探等理论技术,主持发现了新疆玛湖、吉木萨尔页岩油两个10亿吨级特大型油田和一批重大油气发现成果,推动设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与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中国石油勘探重大发现特等奖3项、一等奖10余项;入选2020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孙越崎能源大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金罗盘奖等荣誉;出版专著10部。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

操应长,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69年1月生,男,安徽潜山人。1992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沉积地质专业并留校任教,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操应长同志长期从事油气地质教学科研工作。构建了盆地结构控模、层序结构控砂、界面结构控油等陆相湖盆层序地层认识和“V-C”综合层序地层的研究体系;阐明了陆相湖盆深水砂体沉积作用机制和深水细粒混合沉积作用,提出了湖盆砂质碎屑流无沟道舌形体叠加的扇体沉积模式;揭示了封闭体系下碎屑岩的物质调配作用机制,建立了碎屑岩储层“长石溶蚀接力成孔”次生孔隙型深部优质储层发育模式,阐明了“纳米喉—微米孔”的致密油气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

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47篇,其中SCI 收录14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何宏平,研究员,中共党员,1967年10月生,男,浙江省东阳市人。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和1999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和地质所获矿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何宏平同志长期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于矿物表面反应,为解译地球宜居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发现层状硅酸盐矿物纳米晶粒堆砌生长的新机制,解决了黏土矿物结构演化路径和形貌多样性成因的矿物学难题;创建了黏土性能调控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开采的新方法,为黏土和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发表SCI论文338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1件。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黏土学会矿物命名委员会委员、美国黏土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获国际黏土学会“杰出成就奖”、美国黏土学会Jackson奖、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Gilles Kahn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

吕庆田,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4年3月生,男,河南南阳人。1985年、1988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吕庆田同志长期从事深部探测、矿产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系统的探测研究,揭示成矿系统控制要素及深部过程,创建陆内成矿系统动力学新模型,开拓了多尺度探测研究成矿系统的新领域;创建了“透明”矿集区和深部找矿预测新方法,攻克深部找矿技术“瓶颈”,在安徽、新疆等地实现深部找矿突破,为拓展深部资源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主持863计划重大项目,带领研发团队突破系列“卡脖子”技术,研发成套勘探仪器设备,推动我国自主勘探技术装备的整体跨越和进步。

国内外发表论文220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朱弟成,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72年7月生,男,四川广安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

朱弟成同志长期从事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形成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为何如此之大”重大科学挑战,发现并命名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回答了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大陆初始裂解的时间与机制问题;揭示了拉萨地体的起源、岩石圈成分结构和增生拼贴过程,支撑了拉萨地体的成矿理论创新和找矿勘探突破;提出堆晶—重熔两阶段过程实现了碰撞带大陆地壳的产生和保存,完善了碰撞带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知识体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自然资源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250余篇,SCI总引15000余次,H指数55。

  ?

肖克炎,二级研究员,中共党员,1963年11月生,男,湖南石门人。199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数学地质专业博士学位。俄罗斯科学院与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肖克炎同志长期从事矿产资源评价区划工作,建立了成矿系列综合地质信息预测理论方法,解决了矿产资源评价矿床模型大数据综合预测问题,推动了区域资源预测的重大技术进步;建立了找矿模型—三维建模—定量预测三元大数据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理论方法,为我国深地资源勘查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支撑;自主研发区域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平台及探矿者软件系统平台,实现了综合信息智能预测平台创新;负责完成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评价工作,支撑了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321篇,提交科研报告3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湘江学者、楚天学者、珠峰人才等荣誉。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

谢玉玲,教授,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女,河北沧州人。1985年和1999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地质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

谢玉玲同志长期工作在地质教学和科研一线,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课题等,在碳酸岩及稀土成矿作用、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斑岩型钼(钨)—热液型铅锌成矿系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认识,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次。

谢玉玲同志坚持教书育人、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荣获首批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锋”荣誉称号。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地质学与矿物学”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完成的教材建设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柳建新,二级教授,无党派人士,1962年5月生,男,湖南省岳阳人。1983年、1990年、2006年分别获得地球物理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柳建新同志长期工作在地质地球物理科研教学一线,针对深部战略性金属资源勘探面临强电磁干扰问题,创立了“双频激电法+伪随机电磁法+三维可视化”的多尺度深部金属矿定位预测技术体系:提出了西部特殊地貌景观条件下双频激电法勘探方法技术体系;研发了“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法”勘探方法;研发了金属矿山深部隐伏矿定位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

出版专著25部,发表论文3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5项。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