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和生猪养殖大国,14亿国人一年能吃掉大约7亿头猪。“优良的地方猪种质资源是实现种业振兴的基础和宝贵财富。”10月21日,第二届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论坛在贵州从江举行。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表示,要加强地方猪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打造地方猪产业链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二届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论坛参会嘉宾合影留念。包帅摄
论坛由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大学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从江粤黔香猪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种猪信息网&《猪业科学》超级编辑部联合主办。
我国猪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地方猪种是国家重要的遗传资源。印遇龙指出,中国地方猪品种丰富多样,普遍具有抗逆性强、肉质优、耐粗饲料等优良种质特性。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外来瘦肉型猪种大量进入中国,由于中国地方猪种缺乏专门的培育和改良,且存在“肥肉多、生长慢、饲料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导致中国生猪饲养主要以西方瘦肉型猪为主,目前在中国生猪市场已超过90%。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业指导处处长邱小田指出,目前中国猪种业仍旧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优良核心种猪对国外具有较大依赖度、地方猪基因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以及地方猪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下降。长期以来,中国养殖业在猪的遗传改良方面主要是针对外来瘦肉型品种,生猪养殖主要以瘦肉型猪为主。这导致了本土猪种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地方猪品种群体和规模不断减少,造成地方猪资源存在丢失的风险。
邱小田认为,要打好猪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一方面,要摸清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保护和利用必须“两条腿走路”,深挖猪种资源优异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目前,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面上普查基本全部完成,这次普查找到了第二次调查认定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中的所有地方猪品种,并重新找回了第二次调查未发现的北港猪和项城猪,发掘了豫西黑猪和红灯笼猪2个新资源,摸清了中国地方猪资源家底。
“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猪品种,应当成为猪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邱小田说,政府、企业、农民、科研院所等各方要通力合作,聚焦产业需求,着力解决制约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应加快地方猪品种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立贤说,对于地方种猪资源的“保”和“选”需要重新认识,“我们是否在‘保’的方面给予了太多重视,而忽略了选育,特别是地方品种选育。”
中国现有地方猪种的品质好、风味佳,但普遍存在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等不足。在王立贤看来,适当的选育提高,可以使利用更为简单,如果能对中国的地方猪品种坚持选育10年至20年,其生长速度、瘦肉率会得到显著提高,其杂交利用可能更为简单,不再需要复杂的2次杂交,同时可使商品猪中保持更多的地方猪血缘。
王立贤坦言,目前的地方猪选育面临很大的困难,最大困难是群体规模小、血缘窄。
邱小田指出,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通过本土品种和引进品种结合,选育了一些适宜人们消费习惯而且生产效益好的优质新品种,地方猪种特色化开发利用势头良好。例如,培育了“壹号土猪”“精气神”等一批区域性和全国性知名品牌,并将地方猪品种纳入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目前已有10个地方猪保种场遴选为国家核心原种场。邱小田希望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高效高产的优良品种和配套系,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特色畜产品的需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猪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在会上介绍了甄鹏创芯·猪低密度液相芯片、猪疫病快速检测试剂盒、数字孪生3D猪场、种猪智能测定电子笼称等四项科技成果,有望为地方猪品种改良提供高效的育种工具。
论坛围绕地方猪产业的发展,邀请专家学者、行业大咖为地方猪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分析地方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地方猪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分享地方猪养殖的先进模式和创新技术。
印遇龙强调,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共同研讨国内外生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成果和方向,探讨地方猪种质资源的现状、开发及创新利用,凝聚思想共识,为猪业发展增添新动力、注入新能量,也将为共同谋划猪业未来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