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凌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20 21:21:27
选择字号:
AI加速科研范式更迭
中国科大“融合计算平台”为智慧科研注入新动力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的学校计算中心深入分析AI技术应用下,科研对计算与存储资源的需求变化,推进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升级建设最新一代中国科大“融合计算平台”,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成为智慧科研时代,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典范。

面向新挑战,中国科大升级新一代“融合计算平台”

2003年正式建成的中国科大校级计算中心是该校六大公共实验中心之一,面向校内所有科研院系、实验室、师生及校外有计算需求的用户提供计算和数据存储服务。作为国内高校建设的最早的计算平台之一,中国科大校级计算中心已经走过了20周年历程。

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打破科研边界, 、材料科学、天文学等科研程序在GPU上的快速发展,对科研创新支撑平台的计算及存储性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面向智慧时代不断更新迭代的科研技术趋势,中国科大计算中心深入分析科研项目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变化,以浪潮信息分层解耦的整体方案升级建设了“融合计算平台”,以异构计算和融合存储为核心支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总存储容量11PB,聚合带宽超过160GB/s,网络延迟低至1.45us,具有GPU算力强、存储容量大、IO读写性能强、高速通信等优势,整体性能在国内高校中领先。

加速大规模、多模态科研数据处理

当前,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已经在逐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如通过 AI 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新材料新药物,自动识别和分类天体等。由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数据的核心要素地位,也对存储的IO读写性能、带宽、时延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在多源异构数据之间实现快速转换与传输。

因此,中国科大“融合计算平台”分层搭建高速存储及大容量存储资源池,自动根据读写频率实现数据智能迁移,并通过聚合小文件优化技术提升读写性能,聚合读带宽160GB/s以上,写带宽100GB/s以上,随机读IOPS达205万,满足AI高并发计算情况下的数据存储与读写需求。同时,该平台在一套集群支持块、文件、对象、大数据等多种协议数据融合互通,以统一底座支撑多元学科领域产生的多模态多尺度科研数据,节省存储资源。面向不同科研项目采集的数据在不同研究时期对存储性能、容量的多样化需求,该平台支持热、温、冷、冰四级分层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存储性能、容量和成本的极致平衡,高效满足多学科领域的差异化需求。

同时,该存储系统具有高冗余模式,确保科研平台数据安全性。考虑到科研平台未来研究方向的增多及规模的增大,该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扩展新的节点,系统的性能和容量会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线性增长,保证科研项目的持续性研究。

科技基础设施升级 加速科学发现涌现

中国科大校级计算中心,作为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致力通过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给每一位师生提供优质的计算和数据资源。2022年全年,中心支持用户科研成果显著,用户发表致谢计算中心SCI论文464篇,包含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PRL、JACS、Cell等顶级期刊论文38篇。

未来,中国科大校级计算中心将持续提升技术支撑服务,为 、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球科学、 、人工智能、计算机与信息学、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提供可靠、高效的运行环境,加速中国科大前沿科技研究,推动新成果新发现涌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