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9 14:43:39
选择字号:
空天院测月雷达团队:我们和“嫦娥”一起过大年

 


“根据安排,大年初五要进行嫦娥七号测月雷达载荷初样鉴定件的相关工作。”

“好的!”

1月25日,大年初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测月雷达科研团队副研究员卢伟收到了“开工”通知。团队的其他人和他一样,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如约赶赴工作岗位。

大年初六一早,卢伟和同事驱车来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春节的联试大厅热闹非凡,大家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嫦娥七号科学载荷,开启了工作模式。

“为了着陆到月球南极”

按照计划,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左右发射,着陆到月球南极,开展月球南极的资源探测。作为嫦娥七号任务中配置的重要有效载荷之一,测月雷达需要探测月球浅层微波特性数据,为月球浅层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春节期间,整个团队只“休整”了5天,这也算是为数不多的“长假”了。除夕前夜,团队争分夺秒,刚刚完成嫦娥七号测月雷达初样-电性件的研制工作,并交付载荷总体。

月球南极环境恶劣,常年低温,这需要元器件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地球上最适合测月雷达进行验证的场景是冰川,这些地方高海拔、严重缺氧,进行试验非常辛苦,对队员的身体承受能力提出极大挑战。从老虎沟冰川、到透明梦柯29号冰川,每一处艰苦的地方,都留下了团队成员的足迹。

不仅如此,空天院副研究员沈绍祥告诉《中国科学报》:“嫦娥七号装载的测月雷达主要实现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探测功能、探测月壤厚度及分层结构功能,这就要求测月雷达探测深度在低频通道覆盖到400米、高频通道覆盖到40米,这是以往都没有过的新情况。”

为了实现这个要求,测月雷达带宽指标需要达到170%,远超国内外同类雷达带宽100%的指标要求,“硬件的实现难度非常大”。卢伟说。

事实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标要求超出了设计范围。对于这个近乎于“异想天开”的想法,卢伟选择埋头苦干,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做出合乎要求的测月雷达天线。

由于市面并没有与之相配的天线,测月雷达天线研制不能直接套用地面雷达天线的设计手段,因此卢伟只能先买回不同参数的原材料,通过理论计算列出不同的可能性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再不断“排列组合”找到射频微波最优解,一点一点调试数据。

  ?

卢伟在讲解测月雷达相关性能(王小梅/摄)

  ?

沈绍祥(左一)和卢伟(左三)向记者介绍团队研制的测月雷达(王小梅/摄)

从2022年12月初开始,卢伟历经20余天“推倒重来”,“最孤独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实验室”,直到12月23日晚上,他得到了稳定的结果,通过了原理样机的摸底验证试验!

穿鞋套、工作服、过风淋间,当他再次进入超洁净间时,卢伟带着新做出的天线,和团队成员一起,如期完成了测月雷达初样单机交付任务。

“即便春节也得加班坚守”

为了这次春节按时上岗,团队10余个人基本都留京过年,甚至有些人连续三年没有回过老家。

“团队以80后为主,我们一直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鞭策自己。型号任务很少有假期,碰上研制任务紧张节点,即便是春节也得加班坚守。”沈绍祥笑着说。

沈绍祥告诉记者,测月雷达已经在超洁净间通过了各项测试,春节期间,就是要把它与载荷管理器连在一起,模拟在天上工作所有状态,“尤其是要通过严酷的月面环境考验,确认载荷万无一失”。

任务大厅彻夜灯火通明,只要整机联试开始,必须要有人在现场24小时保障。“基本上保障测试需要4~5个人,今年试验任务非常重,电信件和初样鉴定件的工作并行开展。大家可能是12小时倒一个班,甚至24小时倒一个班。在最紧张的时刻,我们的时间按照分钟来规划。”卢伟说。

从2010年入职到现在,卢伟经历了6个型号任务、7个载荷的研制,几乎每个春节,他都跟着探月工程任务一起过年。如果赶上工程任务的发射窗口期,时间更为紧张。

在新冠病毒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春节,“天问一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载荷出厂定在正月十五。团队航天组的科研人员为保火星车雷达的研制进度,正月初五就来单位加班,只能靠方便面解决用餐问题。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单机研制任务。

从嫦娥三号/四号测月雷达、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六号月壤结构探测仪,再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火星次表层探测雷达,测月雷达科研团队长期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探月工程任务需求,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当听到科学家产出的成果用到了我们的设备,心中很激动。可以说,探月工程见证了我的成长。在下一步载人登月、火星探索工作中,我们希望还能多做些事情,不断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卢伟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