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在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1月10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新当选的第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提出了《关于推动广东省构建生物经济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议》,建议以发展生物经济为主题,加快构建以生物技术与本地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的生物经济产业体系,吸引全球前沿生物技术在广东创新转化,打造全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生物技术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0年美国出台《2020年生物经济研发法案》,明确建立国家生物经济研发计划。2021年我国制定《“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生物技术与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为特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健康、生物信息、生物安全为主要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化生物经济产业体系。2022年初我国出台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构建现代化生物经济产业体系。
“广东省生物经济相关产业基础优越,应加快构建以生物技术与本地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的生物经济产业体系,吸引全球前沿生物技术在广东创新转化,打造全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李志坚指出,目前
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黑龙江、四川、南京等省份及省会城市纷纷响应出台地方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生物技术驱动本地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方向与特色路径,并已出台相关配套工作方案与政策支持,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广东省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多元,在医药、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产业化应用市场优势凸显,但在本地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体系性不强,生物技术成果与本地产业融合程度不足,创新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偏低。”李志坚表示,以生物医药为例,广东的优势始终停留在创新研发与临床应用两端,在创新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环节仍主要集聚在江苏等地,本地创新药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他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缺乏围绕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体系性谋划。从整体上看,广东省尚未就本地生物资源禀赋,瞄准全球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对全省生物经济发展进行的整体谋划。在资源端,广东省可开发应用的生物资源丰富,如农业种质资源、海洋资源、微生物资源等,需加快推动本地战略性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应用。在技术端,广东省在链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搭建生物技术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应有机链接国内外优势生物技术机构,打造具备全球吸引力的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服务枢纽。
二是,对生物技术创新应用的核心主体引培方向相对单一。目前,广东省主要从现代农业与食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链等产业链方向引培核心市场主体,主要瞄准的是医药、农业等应用终端行业的企业梯队,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通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型生物企业,和其他行业应用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的引培。
三是,围绕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政策体系相对分散。目前推动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主要集聚在生物医药与现代农业两大行业应用端以及若干基础研究环节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整体政策体系相对分散,无法就“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孵化转化-大规模产业化”各关键性环节进行衔接性政策配套支持。
为此,李志坚建议以发展生物经济为主题,整体谋划与优化全省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国家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落实,以提升广东省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为主线,找准生物技术与本地优势产业的融合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生物经济产业体系成为广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驱动力。
一是,制定全省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整体发展格局与战略路线。跳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框架,以生物技术与本地优势产业创新融合与产业化为主线,明确广东省生物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发展路径与重点任务,提出重点产业平台布局导向与主要政策支撑。围绕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出台全周期专项扶持政策。
二是,立足广东省发展优势与产业基础,建议以生物医药与健康、生物农业、生物信息为主要融合创新方向。广东省发展生物经济具备三大优势:生物技术应用市场优势、海洋和农林等生物资源优势、生物技术研究机构集聚优势。建议抓住三个融合创新方向:一是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为重点,着力聚焦基因工程技术在创新药与创新疗法方面的应用。二是积极拓展生物农业创新与产业化链条。三是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制、临床诊断、生物育种选种等领域应用。
三是,整合相关政策与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大力引培平台型生物技术核心企业与建设院士集群基地。围绕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整合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转化、重大项目引进等政策扶持与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引培平台型研发与产业化服务企业,与共性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形成有机结合,推动构建以企业商用为主导,以共性技术平台为支撑的研发服务体系。建设院士集群基地,引进具有影响力的院士,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团队,支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转化,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关联一批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