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6 10:24:50
选择字号:
钟玉萍:患者性命相托是我前进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30106090412.jpg

钟玉萍(受访者供图)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或许最能诠释医学的真谛。这句话也深深烙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血液科主任钟玉萍的心中。二十多年的医学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

“即使无法治愈,我们也要尽力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减轻病痛,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钟玉萍坦言,作为医者,她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也让她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上升

浆细胞疾病是指浆细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异常增多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以多发性骨髓瘤最为常见。

数据统计显示,多发性骨髓瘤位居我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球多发性骨髓瘤新增病例超过17万例,死亡病例超过11万例。其中,我国新增2万多例,死亡1.6万例。“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基本为2/10万,且高危患者比例高,多为晚期疾病。”钟玉萍说。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和复发机制尚不明确,但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国外约为65~75岁,国内略显年轻,多为55~65岁。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早期不易被发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这些症状反而容易误导患者在首次就诊时选择非血液科的其他科室。”钟玉萍表示,30%~40%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发病时会选择骨科,20%~30%的患者会选择肾内科,而直接去血液科就诊的患者比例仅占15%~20%,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发性骨髓瘤误诊率高。

为减少误诊,钟玉萍所在的青岛市市立医院在筛查手段上进行了完善。“遇到这种情况,其他科室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M蛋白筛查。如果存在异常,就会转到血液科,我们再为患者进行骨髓穿刺等更精细化的检查,并实施治疗。”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手段以药物为主,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上市,患者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延长。过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3年,如今已经达到5~6年。

“这几年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很快,基本实现了与国外同步。但在延长生命周期和普及规范治疗方面,我们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钟玉萍说,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仍属无法根治的疑难病之一,想要攻克这个难题,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信图片_20230106090447.jpg

钟玉萍(前排右一)与团队成员在评估患者病情。(受访者供图)

重视规范化诊断和疗效评估

钟玉萍从读博士研究生开始,就致力于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留学期间,她有幸结识了一群从事基础科研的同道。回国后,钟玉萍时常就临床问题与这些同道开展合作。“我们是临床一线人员,最了解哪些临床问题亟须解决,而基础研究能帮助我们研究发病机制、解释临床证据,并为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但钟玉萍也指出,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只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才有可能做出成果。但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大部分医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基础医学工作者进行面对面深入的探讨。

2022年9月,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成立浆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钟玉萍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据悉,该专委会成员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涵盖基础科研、内科、外科、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钟玉萍欣喜地说,“专委会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平台,为多学科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交流,以及申请科研项目创造了机会。”

与此同时,针对多发性骨髓瘤,要做好规范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不规范的诊疗和由此导致的药物滥用,其实会给患者后续治疗造成困难。”钟玉萍认为,血液科医生不仅要追求最先进的治疗手段,还要把最基本的诊疗做到位、做准确,这两件事情同等重要,都能让患者极大地获益。因此,借助专委会的平台,他们还将加强基层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最大程度减少误诊。

钟玉萍还透露了专委会的其他工作计划。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原则,专委会将举行学科年会,促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不定期开展点对点帮扶活动和疑难病例会诊,推动全国浆细胞疾病诊治水平均衡提高;积极举办公益性科普活动,加强患者宣教;大力培养中青年医学工作者,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努力与国际接轨。

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2020年,钟玉萍作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被引进青岛市市立医院工作。仅用两年时间,该院血液科在知名度和患者数量方面都取得了质的突破。谈及管理科室的经验,钟玉萍表示,“要让每一位成员都成为科室的主人翁。”

钟玉萍不仅帮助科室医生确定了亚专业,而且注重将他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弱化个人不足,以此调动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提升集体荣誉感。“这两年大家的干劲儿很足,不仅研究热情大大增加,对病人也更负责、更关心了。”

如今的钟玉萍已经是血液科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但在大学实习期间,她被分到血液科轮转时,却对这个科室一点好感也没有。

第一次在血液科轮转值班,她负责管理一个8岁的小男孩,“孩子乖巧懂事,人见人爱,但没多久就去世了”。这个幼小生命的消逝使钟玉萍备受打击。她甚至不解地问带教老师,“您为什么选了这个科室?这个科室有什么好啊?”

然而,钟玉萍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却机缘巧合地进入了血液科,并从此在这个领域扎下了根。“经历许多事情后,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学哪个专业、走哪条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钟玉萍感慨道,进入这个领域后,她越做越好、越做越喜欢。

即使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死亡依然是医生这个职业绕不开的字眼,血液科也不例外。在逃不开的悲伤底色中,支撑钟玉萍始终对医学事业满怀热忱的力量是她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怎样的医生。

钟玉萍曾在自己的笔记中这样写道,“医学不能被那些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机器所替代,它是爱的产物,没有爱的医生,哪怕有再高超的技术,也像星光一样遥远黯淡。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现在我越来越明白要做一个让病人感到有温度的医生,做一个敬畏生命的人、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要懂得与死亡和解。”

钟玉萍不仅做到了,还走进了病患的心中。病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不远千里为她背来一针一线缝制的两床棉被;年过古稀的老人复查时,带来了亲手为她做的一身棉布睡衣;远在新疆的病人克服千难万险,到青岛找她看病……

每每疲惫倦怠之时,这些温暖的画面都会浮现在钟玉萍的脑海中。“他们让我觉得,我不能停下来,只有更努力地学习钻研,才对得起这些病人和家属对我的性命相托。”

名医简介:

钟玉萍:青岛市市立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青岛市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淋巴瘤与骨髓瘤系做博士后研究,曾先后到梅奥、意大利都灵医学院和国际骨髓瘤基金会等国际医疗中心进行学习和交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