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3 14:17:43
选择字号:
夜宿火麦溪
——一个鄂西小山村的五年变迁

火麦溪“长阳七五家庭农场”鸟瞰。受访者供图

“长阳愚公”郑学群(右一)、李鹏来(左一)接受本报记者李思辉采访。李思辉摄

郑学群的家庭农场里,生机勃勃。李思辉摄

艰难修成的进村山路上,时常可见村民养殖的高山黄牛。受访者供图

隆冬时节,火麦溪“海鹏民宿”负责人李鹏来正在完善基础建设。李思辉摄

2022年夏天,闭塞山村火麦溪迎来第一波游客。受访者供图

鄂西山区,山高弯急。火麦溪,隐入群山,南眺三峡,海拔1200米。

隆冬时节,《中国科学报》记者一行经高速、沿308国道,再转若干村道,从武汉驾车曲行五六个小时,终于抵达此地。

火麦溪在哪儿?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东部,长阳、秭归交界处,群山包裹着的一片小山坳。村里20多户人家。这个小山村世世代代不通路,村民郑学群带领13户高山人家,20年凿出一条十多里的进村山路,2018年初,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惠及下,这条山路终于实现硬化通车!在农业、畜牧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村民发展养殖、种植业,开办民宿、搞旅游,山村一年一个样。连续五年,每至岁末,《中国科学报》记者都如期上山采访调研,见证山村渐变。

车到屋边停,“中国好人”、荆楚楷模郑学群远远候在路边,看清下车的老朋友,快步上前一把握住手,就往烤火房里迎。

农技旺山村

初见郑学群还是五年前,也是个欲雪未雪的冬天。那时进村的阴坡公路刚刚通车,他还沉醉在难掩的兴奋里。

他确实应该兴奋。为了改变世代闭塞、贫穷的命运,这个农民兄弟领着乡亲们在没有任何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用20年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段11里长的机耕路,让火麦溪彻底告别了“背篓打杵”、连自行车都无法进出的历史。此后,当地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拓宽硬化成今天的火麦溪阴坡公路。

一个农民一辈子干成这样一件事已属不易,而他还在“拼命三郎”般搞养殖、兴产业、希望带动村民致富。

在老郑苦心经营的长阳七五家庭农场,只见两排宽敞明亮的场圈生机勃勃,不时传出牛羊咩咩声。农场里牲畜养殖、饲料加工、粪便处理等设施俱全,经有关部门验收符合规模养殖要求。

老郑给我们算起收入账:现在牛存栏26头,羊五六十头,猪十几头,来年出栏一部分,收入三十万左右,可以还清修路和建农场的所有贷款,“再接下来赚的就是自己的了”。不要小看这个高山农场,要按照标准建设起来,需要几十万投入,这对一个闭塞山村的山民而言,不是小数目。更可况,20年修路,已贴进去不少钱,他拿什么建农场?

庄月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税务局副局长,火麦溪人,走出大山多年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火麦溪发展不起来?郑学群“愚公移山”般的修路故事,深深震撼了他。虽非亲非故,但听说老郑有困难,主动帮忙想办法。

要办养殖场,能不能协调银行贷款?经过几轮协调,银行终于放贷二十多万。通了路、有了启动资金,农场建设迅速推进。只是,银行贷款要“一年一调头”,即每年必须连本带息还清,然后再申请贷出,如此循环。农场刚刚建起来,毫无收入,怎们还得起?这可难倒了英雄汉。

不能按期还上贷款就可能被起诉,眼看“铁人”老郑急得红了眼圈,庄月全一咬牙——“这钱我想办法凑齐,私人借给你,你拿去周转。”

“可万一…

“你是铁人、是劳模,没有万一,万一有万一,我也认了。”

老郑说,当庄副局长和爱人登门,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袋钱给他时,他懵了,“一二十万哪,咱火麦溪人谁见过这么多钱?”

贷款还上了,再贷出来没问题,但银行提出新要求——需要有公职人员做担保。银行的谨慎也好理解:深山冷岙,贷款搞农牧,一个农民能不能还得起,人家心里没底。庄副局长又来了,“我来担保!”

采访庄月全,他说自己是被老郑的精神打动,是被火麦溪人要修路、要脱贫的劲头打动,自己快退休了,不值得宣传;在基层做了几十年干部,就是希望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那时为了凑齐那笔钱,我们到处东拼西凑。”庄月全的爱人覃科会坦言,也曾担心万一还不上咋办,但想想自己至少还有固定工资,可火麦溪的农民有什么呢,办养殖场是个机会,能帮得上却不帮,会留遗憾。

到2021年,老郑的家庭农场已经完成全部建设,并且开始产生收益。借助三峡高山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山林植被资源,在县镇农技、畜牧专家的指导下,特别是在郑学群和妻子杜玉芳大姐的辛苦操持下,如今农场已上正轨。纯粹高山无污染、不喂饲料、不沾激素的绿色牛羊猪肉开始打出名气。

今年包括长阳城区、宜昌市乃至武汉,都有顾客上门惠顾,若是认领一整头牛羊猪,还可以体验办年肉的民俗民趣。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庄月全爽朗一笑,老郑搞好了,我们有了一个牵挂,每年都上山来看看。

第一家民宿

初见“火麦溪诗人”李鹏来也是在五年前,也是那个欲雪未雪的冬天。

那时山上的水泥路刚通车,沿着山坡坡望去,三三俩俩的全是褐黑色的土坯房。而且,不少四面透风、摇摇欲坠,只得支根木头强撑。李鹏来家的房子也是老态龙钟,斑驳苍老,与时代格格不入。

而今,在李鹏来的向导下,再次爬上高高的山头,放眼望去,全是漂亮的两层半小楼。红绿相间的屋顶,大气开阔的门楣、不输城镇的落地窗、便捷的无线网络……简陋了几百年的小村终于“扬眉吐气”!

与山顶上的老郑不同,作为当年“村里唯一的秀才”(读过中专)的李鹏来不仅是艰苦修路的主力之一,而且中途南下广东,到几家大型企业打工,能写诗作文,“见过市面”。

并立在冬日的山脊上,李鹏来回忆说,当时,公司组织大家去茂名旅游,爬山、探险、住宿、团建,才七八岁的女儿就问我:“爸爸,这里和我们老家不是差不多吗,为什么火麦溪没人去玩呢?”我无奈地告诉她“因为没有路呀”。路一通,我就回来了。我也要搞名宿、搞旅游。

从南方返乡后,李鹏来就和郑学群商量,首先回村起了房子,从秭归县引进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培育的泉水梨等果树进行栽培。“目前已经种了近10亩果树,主要是适合鄂西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梨、脆李、甜柿子等等,再加上房前屋后的苞谷,主要供游客采摘。”

群山包裹、山路回环、百年寂寞,这样的小山村能有游客吗?

李鹏来告诉我们,前面两年确实没有游客来,大家不知道这里,不愿意跑这么远,但今年7月份开始,客人就来了,而且一直到10月份,连续三个多月几乎天天爆满。

怎么会突然有这么大的转机?李鹏来的妻子向海平总结为一句话:“好心有好报呗”。今年7月份李鹏来驾车到宜昌高铁东站送朋友,见到路边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腿上都是血,焦急的到处拦的士。

询问得知,对方出站后在马路牙子上不小心刮破了腿,急着去医院处理伤口,李鹏来赶紧招呼对方上车,直奔宜昌市中心医院。路上交谈中得知对方是来避暑的,准备去某个度假山庄。他随口推介了一下凉爽的高山火麦溪,并给了对方一张名片。下车后,老太太要给车钱,他却没收。“顺道的事,收啥钱呢。”

没想到,老太太腿伤痊愈后就主动打来电话,要上火麦溪避暑。“刚开始说来两个人,后来增加到14个人,一个知青团。”第一波客人上山后,李鹏来夫妇安排他们住进自家农房改造的“海鹏民宿”,管一日三餐,吃地道农家菜;带他们上山看日出、沿溪摸鱼虾、探源三峡竹海、游览不远处的仙剑山,不亦乐乎。

十多天里,第一批游客,拍抖音、发朋友圈、写博客、呼朋引伴,引来许多订单。第一批前脚走,第二批马上到,第三批也要来,一次容纳十多个人的山村民宿,连续100多天,近乎天天爆满。而且“今年来过的客人,90%以上都预约了明年的档期。”这个曾经一度被认为“应该放弃”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越来越多城里人度假消暑的香饽饽。

向海平告诉我们:“一连好些时候,客满了,后面的客人来了,一定要我们安排住下,就只能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我睡沙发,鹏来就在竹椅上对付一宿。”

凉风习习、蝉鸣阵阵的偏远山村,一对山村夫妇迎来他们的贵客,为了让客人们住下,为了把辛辛苦苦建成的民宿搞起来,一宿接一宿地靠在竹椅上,“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觉”。这看似朴素无华的平凡场景,实则蕴藏着山里人家勤劳致富、改变生活面貌的巨大努力。

开凿另一条“路”

好吧,今夜我们就住在这里。

躺在向海平铺好的棉质床单上,盖上软软的被子,望着窗外的山影,心生许多感慨。与2018年冬天第一次夜宿郑学群家一样,火麦溪的冬夜漫长、冷峻而静谧,镶嵌在山岭间的农舍往往早早熄灯。

等到农舍的灯陆续灭了,似乎整个黑天笼罩了下来,一切都被包裹其中,不分彼此。而我也成了这黑天的一部分,渐渐模糊在它的原始和神秘里……

至于久违了的鸡鸣、乳白色的晨雾、羞答答的朝阳、自来熟的猫狗、袅袅的村舍炊烟,则是清晨的标配。

郑学群办家庭农场、李鹏来搞旅游民宿、李德生也搞起养殖业,邓大林、邓凯成、张光云等人家也跟着干起来了……整个火麦溪,当年那十三户一起艰难凿山修路的高山人家,如今又开始共同开凿致富之路。

他们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中国偏远山村,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励志乡村振兴的一个时代缩影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

“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