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北京开幕 |
中外专家热议科技创新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
|
“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对粮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全球小麦生产受到直接冲击,近几个月国际小麦价格接近创纪录水平。”9月1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粮农组织预报显示,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同比下降0.6%,预计世界小麦产量同比减少1%。本次大会上,中外专家围绕小麦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分享领域最新研究现状,探讨新技术新策略,促进全球小麦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共同应对粮食安全的时代挑战。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然而,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地区冲突和极端天气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饥饿人口大幅增加,营养不良问题加剧。
屈冬玉呼吁各国科学家齐心协力,转变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方式,推进转型,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他同时强调,源头要从种子抓起,需要保护和利用小麦种质,培育适应当地生产系统、环境和市场的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和粮食加工商能够获得各类新品种。
小麦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作为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还可以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人类对以小麦为基础的食品和营养健康越来越重视。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在会上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球小麦平均产量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两项技术的突破,第一次是以矮化育种为基础的“绿色革命”;第二次是小麦与野生近缘种的远缘杂交。我国科学家在这两项技术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的含矮秆基因的矮丰3号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系列品种兼顾了丰产性和抗性。
目前,国际小麦主要围绕产量潜力、优良种质资源利用、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营养品质等方面开展研究。如何提高小麦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营养品质,是国际小麦育种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未来小麦的研究中,国际合作交流将重点围绕小麦功能基因组、小麦起源与进化、育种新技术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方面。
吴孔明说,中国政府实施小麦基本自给政策,致力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始终坚持把小麦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作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经,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稳定国际粮价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农科院正在联合国际合作伙伴,申请发起“从表型到基因型:农作物基因资源阐析(G2P)”国际大科学计划倡议,旨在邀请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全球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机制,开展包括小麦等作物种质资源多元环境精准表型鉴定,解析重要性状形成分子基础,实现基因资源阐析与应用的新绿色革命,助力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营养健康。
为应对全球粮食生产挑战,吴孔明提出三条建议: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加强新品种、新的耕作制度和减少水肥、农药投入等方面的研究,共同促进具有气候适应性、可持续和营养性生产技术的发展;继续加强国际各研究机构在种质资源创制与交流新技术应用研究和人员培训信息共享;加快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前沿新技术的创新,使小麦科研和生产实现由“经验”向“精准”的转变。
国际小麦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Curtis Pozniak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中国作为第二届小麦大会的东道国非常合适。本届大会的重点是通过全球合作,共同探索有效利用小麦遗传资源的策略,从加速遗传增益和科学转化方面来提高小麦生产力,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挑战。希望同行们通过深入交流、积极讨论,进一步为全球小麦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的粮食安全贡献大家智慧。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执行主任Claudia Sadoff在致辞中提到,如今,小麦作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交易量超过任何作物。随着城镇化规模扩大,小麦的需求迅速增加。CGIAR的相关品种被数以百万计的小规模农民种植在世界上近一半的土地上,全球小麦产量持续增长。当今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粮食产量的遗传增益效果、持久抗病性、环境适应性、营养品质性,通过现代化育种技术提高品质应对全球以小麦为核心的粮食危机。
在随后的大会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干事、秘书长和首席执行官Bram Govaerts,德国小麦科学家Manuel Spannagl,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高彩霞,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教授Brande B.H. Wulff等5位科学家分别就小麦改良的进展与挑战、未来小麦研究的重点、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等新技术在小麦改良中应用等做了分享和交流。
大会以“未来小麦:韧性和可持续性”为主题,围绕6大专题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多样性、进化与种质资源;小麦族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育种与新技术;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管理;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抗性与生理学;加工品质、营养与人类健康。、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设立10场大会报告,6场特邀报告,18场专题报告以及16场青年科学家平行论坛专题报告。大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报告和在线墙报交流等形式分享了国际小麦最新进展,并为未来小麦的研究、技术和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来自67个国家的900余名小麦科研和产业相关人士注册参与了本次大会。
据悉,第三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4年在澳大利亚召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