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象星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9/10 22:08:44
选择字号:
中秋“阅壤” 别样观月
“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揭幕
 
 
 
 
时值2022年中秋节、教师节,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指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主办的“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开幕式及科普美育主题对谈,9月1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西厅揭幕,并通过抖音平台全网直播,在线观众达四百余万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琼,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陈晔,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蔚、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科普达人陈征,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水下摄影师、艺术家张帆作为开幕嘉宾,与十几位来自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科普美育工作者在中秋佳节之际共同带来了一次别样的观月体验。
 
此次展览根据具体的科研成果与科学原理,借助艺术化的策展视角,以科学家研究月壤的实验步骤作为展陈逻辑,作品形式涵盖显微摄影、AR、音视频、动画、装置、文献等多种形式。不仅展出了人类探月史上最具清晰度和可读性的显微月壤颗粒图像,还在解读月球的诸种科学问题和文化现象的同时,带领观众探究隐藏在月壤尘埃中的宇宙奥秘。
 
展览的筹备过程中也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创作思路,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基于各自所学,集思广益,共同创制,把展览本身当成大家共同的作品。这使得展示内容环环相扣,既有严谨的知识性,也有互动的趣味性,更有美感的新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专门设立了科普室与美育室,从科技史和艺术史的角度为观众呈现大量与月球探索有关的影音文献。展厅现场还提供了模拟月壤进行科普和艺术创作,让大家有机会触碰月球的“土特产”。
 
导览结束后,邱志杰、魏勇、陈晔、杨蔚、邱思遥等老师结合观展体验展开了对谈,大家以伽利略的月相素描作为讨论缘起,细谈历史上科学家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科学发现,并从行星科学与科技艺术两个不同的学科视角,分析各自领域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在彼此学科研究上的共通性,同时延展到如何在更为宽广的社会空间共建“科普美育”这一全新的学理概念。
 
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院校的师生不应是也不会是局外人,艺术家可以立足自身所学和艺术思维为科普路径和范式提供新的可能性与新的增长点。刚刚公布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这次的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基于科普视角,融合美育理念,对这一指导意见进行了积极响应。本次展览也提出这样一种模式:将前沿的科学内容借用艺术的思维让大众触手可及,将硬核的科技成果通过艺术的手段显示亲民的气质,用科技的手段滋养不同媒介的艺术,在体验宇宙奥秘的同时伴随着对大众进行审美感知的培育。
 
 
“阅壤”主题艺术展现场
 
 
“阅壤”AR互动:扫一扫观看3D月壤及切片
 
 
“阅壤”主题艺术展直播现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