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决“三不靠”尴尬,博士生院正当其时 |
——再谈为何要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立博士生院 |
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逐步建立博士生院》(以下简称《博士生院》,中国科学报,2022年8月23日3版)一文中,我首次提出了在我国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博士生院的主张。该文在高校内外引起了一定反响,赞同者有之,自然也有质疑与反对的声音。
本文中,我将再谈这一话题,同时回答一些质疑者的疑问,借此进一步阐述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
前提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博士生院》一文所提出的建立博士生院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要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在目前看来,博士生院的建立并非适用于所有具有博士点单位的高校。
所谓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指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且把研究放在与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是放在首位,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在校研究生数量多于本科生数量的综合实力强大的高等学府。
我国目前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它们拥有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招生人数,占据了我国博士人才培养的大半江山。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不过56所。作为一个行政机构,研究生院管理着所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除了数目庞大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外,它们还要管理同样数目庞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导师。但事实上,所有高校的研究生院管理人员数量都是极其有限的。
以我国研究生院规模最大的两所顶尖高校——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为例。根据北大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数据,该校在校研究生30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00余人,但其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员包括院领导在内仅40余人。清华的研究生院规模要大一些,在校硕士生21000余人、博士生19000余人,但若仅计算工作人员,大概在60~80人之间。这应该算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研究生院了。即便如此,也不难看出,要想管好如此巨大的研究生及其导师群体绝非易事。
因此,在这些旗舰大学中建立博士生院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样的“巨无霸”大学中也应逐步建立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三级人才培养模式。而建立博士生院的目的就是要将博士生从过去统一的“研究生培养”中剥离出来,建立规范、有效的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研究生是研究生,博士生是博士生
有人在质疑博士生院建立的必要性时提出:难道博士生不是研究生?难道现有的研究生院不能管理博士生?这种疑问看似有理,因为就“研究生”这个名称而言,当然包括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但若固定地看待“研究生”这个名称,则与现实有些脱节;固守这样的观念,则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研究生就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是博士生。比如,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人说“我研究生毕业”时,绝不会有人联想其说法背后还有“博士毕业”的可能性;而一位博士毕业生在说明其学历背景时,很少会有人说“我研究生毕业”,而是会说“我博士毕业”。
这样的名称区别虽然是小事,但反映了人们对此的认知,即随着博士生群体的扩大,研究生与博士生之间的区分度越来越大。因此,以“研究生院难道不管博士生”为理由质疑建立博士生院,其观念有些陈旧,且脱离现实。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名称并非关键,但“研究生院”所管辖群体数量的巨大变化,却是现代高教管理所不能忽视的。在《博士生院》中,我提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数量巨大。不能忽略的是,它们的在校硕士生人数更多。其他高校也是如此。
比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浙江大学的本科生为29286人、硕士生为25304人、博士生为15362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的南京大学,其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本科生为13350人、硕士生为17201人、博士生为8385人。相比之下,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校规模更小一些,且以人文社科为主,但即便如此,据2022年最新数据,全日制本科生11705人、硕士生11326人、博士生4775人。可见,当下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硕士生在校生数量,基本上都超过1万人。
有人可能会说,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还有学院在负责。这话没错,但学院只是基层管理部门,对于研究生教育具有指导性与决定性的政策与管理工作全部来自研究生院。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要管理好超过万人的硕士研究生都绝非易事。
更何况,现在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生规模都在急剧增加。中山大学目前在校硕士生超过17000人、在校博士生达9000余人;武汉大学在校硕士生超过20000人、在校博士生为8600余人;天津大学在校硕士生超过13000人、在校博士生为5000余人……研究生院在管理超过万人的硕士研究生的同时,还要管理超过5000人的博士研究生,往往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正如前文所说,提出建立博士生院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一个机构,为一些人安排工作岗位,而是要把博士生教育从目前“三不靠”的尴尬位置上解脱出来。
所谓“三不靠”,分别指的是研究生院、学院与导师。目前的研究生院建制常常无暇顾及或很难管理好博士生教育;而学院的管理根本起不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单纯依靠导师(包括导师组)管理博士生,又容易因为导师各异而无法保证博士生的高水平培养。
博士生院将统辖并直接管理各招生学院,指导博士生教育。专人专责,博士生院一定能在博士生的高水平培养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博士生院的建立将会为博士生提供更富有活力的研究环境,也会让博士生对于所在高校具有更大的认同感。与本科生和硕士生相比,目前博士生对所在高校的认同感大概是最低的。这与他们无专设机构加以教育与管理有很大关系。
但事实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都具有优良的学术环境、顶尖的学科、出色的平台、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设施,当然还有各种宝贵的机遇。若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博士生院的方式惠及博士生,全力以赴地支持他们的学术研究,相信这对学校和博士生来说,都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为何博士生院在英高校已成常设机构
在《博士生院》一文中,我介绍了国外设立博士生院的经验,特别提到了英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事实上,博士生院已经成为英国高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除了上次介绍的爱丁堡大学、巴斯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艾克斯特大学外,还包括奥斯特大学、萨里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此外,很多英国著名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纽卡斯尔大学、拉夫堡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等也都设置了博士生院。
在我看来,博士生院之所以在英国高校已蔚然成风,主要源于其高等教育在如下三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首先,人员数量增大。全球的博士生规模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的博士生人数与任何学校各自历史上的人数相比,都有很大增长;而数量的增加也需要人才培养走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次,培养方式变革。博士生培养已经从过去以导师为主、课题带动的自觉式培养模式,进入整体提高博士生水平的平台阶段。现在,再依靠导师为博士生提供成长平台已经显得极其有限了,而时代已经到了需要高校为博士生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与成长平台的时候。
再次,社会需求提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终端阶段,无论国家需求还是社会发展需要,都对博士生教育,特别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博士生院的建立正是对这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
我注意到,英国上述已经设立了博士生院的高校中,很多高校的博士生人数远低于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人数,有些高校甚至只有上百名博士生,但它们依旧设立了博士生院。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我国将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以为,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了在科技创新体制与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承担更大的使命与职责,也为了让博士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人才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阶段,我国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该逐步建立博士生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重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1AYY016〉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