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中小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学第一课”在杭州举行,各界人士齐发“气候教育进课堂”倡议。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表示,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来面向全国20多个试点城市的中小学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活动,超过1200名教师和10万名中小学生以及20多家地方社会组织受益。她提议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教学系统,培养富有远见、敢于担当、对国家和人类怀有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
在气候教育圆桌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气候教育和绿色发展”畅所欲言,圆桌交流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环境项目部主任王欣超主持。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IPCC报告主笔人陈迎认为,气候变化青少年科普活动不是一个学校、一门学科的事情,而是长期渗透到多学科的教育,并推荐新编书籍《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气候变化。
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培训专家、北京市朝阳区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力讲述了十年气候变化课程培训中看到的变化,从第一次培训时教师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存疑,再到参加过培训的老师带动全校师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人人成为园丁主动建设花园式生态学校。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首席代表施小东表示,国际可持续教育专家在德国开发了一款气候变化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接下来有望将游戏翻译成中文版带到中国的学校。
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忻皓表示,社会组织应该作为桥梁推动公众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开发社区级气象减灾平台、建设低碳社区等措施让更多人知道气候变化与人类息息相关。
杭州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陈立剑介绍了气候变化课程作为校本特色的初衷,是关注气候变化要从儿童抓起,奔着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中全方位了解气候变化。
活动上,还表彰了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贡献奖”的个人和社会组织获奖者,并发起“气候变化教育进课堂”倡议。此外,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第三期创意竞赛也正式启动征集,旨在鼓励学生和教师围绕气候变化议题思考探索并设计新颖的传播作品,促使更多中小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投身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
据了解,活动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杭州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单位共同主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