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垠 来源: 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8/19 22:38:14
选择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致青藏科考贺信五周年,他们带着成果来了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8月19日,正值近平书记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贺信五周年,科技部、科院在京召开老中青科考专家对话座谈暨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主持。

孙鸿烈、陈宜瑜、姚檀栋等院士回顾了两次青藏科考中不畏艰苦条件和危险因素的艰辛奋斗历程,感受着青年科考队员展现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欣喜地看到科考精神的赓续前行和传承弘扬。

丁金枝、胡方泱、高晶、叶春翔、张晓凌等青年科考队员带来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取得的成果,他们中多为80后,还有一位是90后。

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高原冻土碳循环?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金枝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改变青藏高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系统评估了高原多年冻土土壤碳储量大小及动态变化,量化分析了冻土融化给高原碳汇带来的风险。

“未来暖湿环境下高原碳汇增强,但其稳定性减弱。”丁金枝在展示初步成果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科考体会,“将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青藏科考先进成果产出。”

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胡方泱形容自己的野外工作就是“行走于冰蚀谷内,与冰裂缝相伴”。他讲述了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关于铷—铯稀有金属资源的考察发现与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西藏吉隆地区存在的铷—铯矿化及其资源潜力。

围绕“青藏高原水汽三维传输与浮空艇体系化综合垂直观测”,科院青藏所研究员高晶介绍了科考启动以来浮空艇综合垂直观测平台的研发进展、观测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以此平台为基础获得的大气水汽传输研究的阶段性进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叶春翔介绍了大气氧化性降解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基本原理,科考完成了羟基自由基闭合观测和全球模式模拟综合研究,提出并首次验证青藏高原大气强氧化性科学假设。

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凌透露,科考通过系统发掘和多学科协作,发现早期现代人距今3-4万年前登上海拔4600米的羌塘高原,刷新了世界早期现代人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纪录。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张晓凌说,“在老西藏精神、科学家精神和科考精神的引领下,我们牢记使命:追寻古人足迹,探索雪域历史,破译藏地密码,讲好高原故事。”

王志刚指出,五年来,在近平书记致青藏科考贺信和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指引下,在有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狠抓落实、协力攻坚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青藏科考始终坚持立足高原、胸怀祖国、放眼全球的时代格局,始终恪守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始终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系统研究的科学方向,始终锚定资源环境、灾害风险、绿色发展的问题导向,奋力开创了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藏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王志刚强调,五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青藏科考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提出了一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科考方案。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高寒文明、地质构造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刻揭示了高原变化机理;围绕生物多样性、碳循环、高原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等时代命题,持续提出发展建议;科考成果有力服务了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未来,全体科考队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青藏科考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持续提升科考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努力打造基础学科的中国学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