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林科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发布年度报告 |
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从面积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
|
8月16日,在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战略研讨会上,中国林科院黄河生态研究院发布了年度报告《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审定专家组认为,该报告是解决黄河流域治理问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对于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成果扎实深入。
报告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生态最直接客观的反映,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引起的景观格局演变,能够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该报告针对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 79.5 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 4.2 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利用遥感监测等数据,对黄河流域 1980-2020 年近 40 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流域层面揭示了黄河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的需求和政策措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自然生态系统从面积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林草等生态工程推动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改善趋势明显,林地、湿地水域恢复明显。不过,黄河流域部分重点生态区仍存在生态退化问题,内流区生态问题突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黄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和多元化趋势,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人类发展等多重任务方面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对此,报告提出政策建议。
一是保障生态用地优化黄河国土利用空间格局。黄河流域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城镇生产生活的用地的需求仍在增加,土地利用矛盾仍很尖锐。应从黄河流域整体性出发,本着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统筹生态保障、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严格保护保障生态用地,优化黄河国土利用空间格局。上游地区应加强草地恢复,保持林地面积,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控制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长过快。中游地区应努力巩固当前取得的生态保护成果,避免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再次减少。下游地区应加强系统的国土空间综合利用,充分发展城市林业、城市草地、城市农业等生态空间,将城市发展和生态空间恢复相结合。
二是生态质量优先推进黄河生态保护修复。经过几十年的植被恢复,还可用于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的土地面积有限,扩林增绿难度较大。应从提高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质量出发,进一步提升上游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功能,特别是提升草地生态质量,为野生动物提供优质栖息地。以提升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功能为核心,推动林地、草地和水域高质量发展,在巩固现有面积的同时,提高生态用地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功能。在下游地区,应强调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将森林、草地、水域保护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构建生态良好、环境适宜的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加强内流区等生态退化区治理。针对内流区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应亟待加强内流区的生态治理,将其纳入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及林草生态保护规划,推进一批工程项目实施,开展草地恢复建设,加快土地沙化与盐碱地治理。针对三江源、秦岭、甘南、祁连山、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重点生态退化或脆弱区,应积极落实已规划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开展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质量与生态功能。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等生态修复项目,在巩固林业工程实施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改造退化森林、草原和水域,改善各类栖息地。
四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黄河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以生态产品助力经济发展。应利用好市场和政策激励措施,加强可持续森林和草原创新技术的开发,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森林和草原生态价值实现途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共同发展,在解决生计、提升福祉的基础上,加强气候变化缓解和适应,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增值模式,创新研发生态价值产品,以适应气候变化为目标,大力发展适应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林草产业发展,培育林草生态产品,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生态、社会高质量发展。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市场补偿机制,引进民间资金,保护中上游林草植被,促进森林、草原和水域可持续发展。
该报告在中国林科院重点基金项目“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生态质量演变研究”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草政策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完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