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2 17:14:39
选择字号:
邬贺铨院士:网络原生代以创新迎未来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间的一代人被称为Z世代,他们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长,是网络的原住民或网生代。

近日,在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就“网络原生代,创新迎未来”发表主题演讲。

“青少年是短视频、网络直播、网购的主体。”邬贺铨指出,网络的草根性、互动性、虚拟性和想象力满足了青少年对独特性、先锋性、开放性和自在性的追求。

比如:网络游戏包容社交、时尚、竞技等娱乐方式,借助提供的虚拟沉浸体验,减压、刺激、有成就感,帮助用户逃离现实世界,获得对亚文化身份的认同。

短视频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多元性,集知识交流、艺术审美、传统文化等内容,满足了青少年了解与探索世界的兴趣与需求。短视频直播融合了真实与虚拟、专业与大众、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多重场景。短视频对用户生产内容的鼓励,更有助于青少年发挥创造力与参与性。

在邬贺铨看来,Z世代具有“双面性”。一面是,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深刻改变。比如:他们习惯以线上的沟通代替面对面交流、乐于接受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往往被认为生活在“二次元世界”等。

“总的来说,网络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邬贺铨说,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Z世代不仅是网络空间服务消费者也是信息生产者和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文化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跟风、攀比、非理性消费等现象。

基于网络原生代的“双面性”,21世纪初全球畅销书《维基经济学》的作者唐·泰普斯科特在《互联网原生代:网络中成长的一代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和商业》中提出,要正确理解Z世代。

邬贺铨也深表认同,他认为,善于通过互联网学习的Z世代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Z世代的工作热情并不亚于年长者们当年进入公司时的状态,他们更希望公司能营造个性化氛围,运作透明化,员工知情和参与监督。

在邬贺铨看来,消除“代沟”需要双方努力,年长者也需要提升数字素养,需要理解互联网文化和对青少年展示空间的包容;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不仅需要社会的保护,也应肩负时代新人责任,网络素养成为必备的生存技能。

“需要全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多的关心,尤其是沉迷于网络的影响不能忽视。”邬贺铨说。

这方面不乏研究,中科院心理所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原因多样但与网络社会的紧张节奏有关。

据相关统计,我国近视眼的发病率高居世界前列,2021年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是40%、60和70%。主要原因是长时间上网和看手机。

我国出台了相关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和健康。

2020年3月我国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2021年以来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网络保护”专章;《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控制未成年人网游时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落实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保护责任。

邬贺铨说,网络打造了创新的平台,转变教育理念与模式,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邬贺铨列举了网络这一激发创新的优势: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台的故事激励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网络创建者为创新榜样。网络迭代快,新模式新业态频出,启发青少年多元化、多角度思考,给他们的创新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的便利条件。

此外,网络相对平等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为青少年提供放飞自我和敢于试错的机会。

“完善网络治理,清朗网络空间,引导科技向善,鼓励青少年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沉迷于网络。”邬贺铨表示。

想象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压抑了学生对寻找问题的渴望。

在邬贺铨看来,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相长、知行合一,重视受教育者的兴趣、质疑、求异。培养开阔的眼界、敏锐的观察力、保持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和勇于实践。开发及共享低门槛的数字化研发工具及创新编程课程,为青少年提供发挥创意的舞台。

“当代青年人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既享受互联网的红利,又肩负民族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责任,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国家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邬贺铨呼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