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 |
“蛟龙”潜深海 “勇士”写精彩 |
|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它们为我国深海科学探索立下赫赫勋功。
这三个大国重器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叶聪。
他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兼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载人深潜英雄”“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是我国深海装备事业及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领军人物。
只有潜水器设计师真正下潜到海底,才能深刻理解下潜的“乘客”最担心和需要什么
提起叶聪,人们对他的印象不仅是载人潜水器设计师,还是一名优秀的潜航员。在“蛟龙”号为期4年海试共计51次的下潜中,他曾38次担任下潜的主驾驶。“蛟龙”号首次突破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深度,都是在叶聪驾驶下完成的。
“我的本职工作是深海装备研发和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做潜航员的经历帮助我更好地设计研发潜水器。就像飞机的试飞员,设备在交付用户前自己先试一试。”叶聪说。
叶聪认为,一位潜水器设计师真正下潜到海底,才能深刻理解下潜的“乘客”最担心和需要什么。唯有亲自置身于直径2米多的狭小舱内,才能知道哪种设计让“乘客”更舒适,让“司机”操作更便利,让整个深潜航行更安全。
回到岸上,叶聪的工作是设计好潜水器。
“蛟龙”号实现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的突破,“深海勇士”号形成自主可控的深潜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奋斗者”号成功挑战地球海洋最深处,这些成绩离不开中国载人深潜团队和叶聪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这20年间,从主任设计师成长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叶聪深感责任重大,不断化压力为动力。
“潜水器总设计师的职责是做出正确的决定,让潜水器研发团队有效运转。”叶聪说。他不仅要统筹好各系统,严格把好质量关,协调数十家参研单位的进度,还要负责科研难点的攻关,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深海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是叶聪最关心的部分。潜水器因什么目的诞生、具备何种能力、满足用户哪些需求、怎样长期维修保障……叶聪脑子里不停转动的,就是研制出“生命力”更强、使用体验更好、可持续运营的载人潜水器。
评价一台潜水器,不是只有下潜深度一个指标。叶聪说,当前整个潜水器研发团队的工作重点,已经由追求深度转向对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他举例说,载人潜水器除了为深海科考服务,在旅游观光、规模养殖、珊瑚修复等领域都能大显身手,这促使团队做更多探索。
“常年在一线,我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以及全民海洋意识的提升。”叶聪说,几十年前,许多人觉得载人深潜是异想天开。如今,许多人走近深潜、了解深潜。“能赶上好时代,为载人深潜贡献一份力量,我非常幸运。”
从下潜600米到最大纪录载人深潜突破万米,我国潜水器实现跨越发展
叶聪作为主驾驶,经常带领科学家下潜。
有一次,他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陶春辉研究员一起下潜,目标是寻找一处仅在地图上听说过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海底境况异常复杂,几经寻觅,终于在3000米海深处跟随一条鱼找到了热液区,实现重要科研突破。这条鱼后来被他们戏称为带路的“村长”。
“我是海洋科学的门外汉。在听到科学家有关深海科学的学术报告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帮助科学家进入深海,帮助他们现场取得样本和数据,是一件多么必要的事情。”叶聪说,他也从中感到了深潜职业带来的满足感。
从下潜600米到最大纪录载人深潜突破万米,我国潜水器实现跨越发展。作为亲历者,叶聪的最大感触是:“载人深潜让我们更明白技术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重要。中国人要把深海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奋斗者”号的设计和总装集成过程中,叶聪带领团队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可靠性、噪声控制、系统仿真等方法,首次形成了覆盖全海深环境的全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具备了载人潜水器谱系化设计能力。
想要造访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底,究竟有多难?叶聪介绍,设备要承受的压力超过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每一个手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约1吨的重量。“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的球壳,就成为最关键的部件,是守护着下潜人员的生命线。面对万米水压,如果球壳沿用原来设计手法和材料,舱体会变得特别重,甚至制造不出来。叶聪带领团队一遍遍推演计算、研究设计图纸,为了制造和检测,走遍大江南北,终于找到最强的材料制造和焊接合作伙伴,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高质量定位通信、固体浮力材料、操控系统、通信系统……叶聪团队和参试单位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奋斗者”号实现了在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领域的自立自强。
以后的深潜驾驶操作将变得更加简单,普通人经过培训也能驾驶潜水器
根据传统,每位潜航员从海里返回甲板后,要经历“泼水礼”的仪式。叶聪怀念自己被“泼”的感觉:“一大桶冰冰凉凉的海水从头顶浇下来,痛快又舒爽!”
叶聪的微信朋友圈背景是他拍摄的一张海洋风景照。“我喜欢出海,看到茫茫大海、水天一色,感到平静又愉悦。”在他看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还很少,深海可能蕴含着地球演变、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终极答案,还需要人类借助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去探索。
在早些年下潜中,叶聪不是没有经历过意外和危机。有一次潜水器和母船通信失联了,有一次机械臂油管突然断裂,还有一次遇到大量海底沉积物覆盖……叶聪和团队都冷静处理,最终化险为夷。
“我们不是冒险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团队努力,可以说,深潜装备是安全和高效的。”叶聪说,家人也从未把他的工作当成是探险,而是尊重他的职业选择,给予最大支持并为之自豪。
自2001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后,叶聪就从事潜水器设计工作,并正好赶上“蛟龙”号立项和启动研制,一干潜水器设计便干了20年。
“我一直对这份职业抱有新鲜感。每当有机会下潜到大洋深处,看着珊瑚摇曳的曼妙身姿,望着穿梭的神奇深海鱼类……那种滋味妙不可言。”叶聪说。
支撑他的最大动力,是对深潜事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去年,我国深海下潜次数已占到了世界下潜次数的一半以上。“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叶聪对我国载人潜水器和深潜技术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目前,叶聪和团队正在抓紧进行科研攻关,继续提高潜水器的作业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通过更优化的设计,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担,以前需要正副两名驾驶员,现在只需要一名驾驶员,留出更多空间给科学家或工程师。我们还希望通过努力,让以后的深潜驾驶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普通人在经过简单培训后不仅能下潜,还能驾驶潜水器。”叶聪畅想,“将来或许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多台载人潜水器或者无人潜水器一起下水,形成联合作业、优势互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
叶聪说,在载人深潜领域,我们经常提及和推崇的“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精神,已经镌刻在他和团队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将全力以赴勇攀深海科技高峰,早日实现更大的深海梦、深潜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