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曾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8 22:50:46
选择字号:
守护好核工业“粮食”安全
——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纪实

 

近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了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名列其中。这是目前通过认证的专业中唯一以铀矿采冶为特色的矿业类专业。

天然铀被称为“核工业粮食”,铀矿采冶是生产天然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满足国防建设对铀矿采冶人才的迫切需求,1959年,南华大学的前身之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创办了国内首个“放射性采矿”专业,后为适应铀矿采冶工业的转型升级,逐渐发展为宽口径、厚基础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

60余年来,该专业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为铀矿采冶工业培养人才不动摇,锐意改革创新,先后被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国防工业、核工业、地矿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毕业生近2000人,奋力谱写了新时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南华篇章。

将价值塑造作为育人第一要务

将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是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贯追求。该专业发挥行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坚持以核工业精神和铀矿冶精神铸魂育人;基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三个融合,“学生、教师、校友、行业代表”四方联动,“入学、培养、毕业”三段同抓,构建了“课程同向、三个带动”的思政育人模式。

通过建设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铀矿采冶“红色故事汇”等,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之“汤”;通过选树专业教师“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丁德馨、行业典型“中国铀业功勋人物”王西文,举办铀矿冶科技文化节等立体式宣传教育活动,助推“大思政”新格局的形成,有效激发了学生“事业担当、创新奉献”的情怀追求。

近年来,该专业近60%的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成为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矿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涌现出了“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张青林、“中核集团青年科技创新菁英人才”陈梅芳、中国铀业“青年地矿英才”孙刚友等一大批行业精英。

该专业还始终坚持“五育并举、教师先行”的理念,将教师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基于“教学与科研、创新与实践、育人与育己”三个融合,“培育、引进、激励、考核”四个联动,“教育情怀、教学能力、个人修养”三维同育,构建了“示范引领、三个并重”的师资建设模式。

专业教师、博士生导师丁德馨教授被誉为“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护卫者”,他始终瞄准铀矿采冶领域国际前沿和重大需求,长期与强直性脊柱炎顽强搏斗,尤其在双髋关节手术和突发脑中风两次大的病患后,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被南华师生评价为“名如其人,德艺双馨,是立德树人的典范”。2021年,丁德馨入选“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教育精神贵在传承。在丁德馨等教师的示范引领下,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团队被遴选为湖南省教学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涌现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杨月平、“湖南省双带头人标兵”喻清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形成“比赶学超”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在项目申报、奖励申报、学生指导、个人进修方面全面覆盖、全面发力的局面,有力推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实践成为学生的能力标志

高度重视平台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利用校、企、政、所多方的平台、项目、成果、经费资源,建立成果融入、条件支撑、项目支持、机制引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模式,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育才之关键。

该专业通过融通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学分,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搭建“双创工作坊”、举办“金点子大赛”,以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为载体,对学生创新实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同时邀请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矿山企业工程技术员来校讲学、指导毕业设计。比如,2017级学生张利飞,曾参与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铜奖项目《山虞-放射性污染绿色治理领航者》。

同时,该专业始终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基于“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教学理念与教育发展”三个融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四维联动,“国家、省级、校级”三级金课同建,构建了“聚力同建、三个凸显”的课程改革模式。其中,《铀矿床地下开采》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铀矿井通风》《凿岩爆破工程》《原地浸出采铀工艺虚拟仿真实验》等4门课程被认定省级一流课程,《数字矿山技术》等11门被认定为校级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些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优质课程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支撑。

近年来,该专业的本科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融合资源的平台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据介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和天然铀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将以“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为引领,继续坚守“铀矿报国”初心使命,培养新时代铀矿采冶一流创新人才,为护卫我国核工业“粮食”安全贡献南华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