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成杰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2/7/5 11:39:23
选择字号: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寄语毕业生:应有专业之尊和济世之为

 

“协和的毕业生必须有专业之尊,同时要有济世之为。由是我们才对得起先哲,由此我们才能不愧作为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的称号。协和的荣耀会伴随你们一生,协和所给予你们的思想,希望能够影响你们一生的实践。”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毕业典礼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主席王辰院士以《做“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倡行者》为题 ,为毕业生送上寄语。

王辰在寄语中,为毕业生讲授了协和医学院的医学观。他说,医学以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为基础,从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简称“促防诊控治康”,被称为“六字箴言”)六个方面照护健康,因而是多学;医学以照护人的健康和生命这一终极利益为己任,因而是人学;按照照护对象的侧重不同,可分为临床医学和群医学;医学广涉各门学问和技术,又关乎人的终极利益,因而是至学。王辰还向毕业生们强调了协和的卫生观、健康观和医者观。

王辰指出,未来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将成为居主流地位的社会事业,而这恰是大家的事业有为期,预祝毕业生取得卓著业绩。

附:王辰校长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实录

亲爱的毕业生们,尊敬的老师们和各位嘉宾:

协和医学院肇建于1917年,正式落成于1921年,成立伊始即高举科学医学(scientific medicine)旗帜,迥异于以往的医学模式,对于“五四”运动中倡导的“赛先生”在中国的孕育和成长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历史。今年毕业典礼所在的壹号礼堂是协和百年历史上发生过无数重要事件的地方。中国医学界大部分学科宗师级的人物几乎都从这里走出。你们现在坐的椅子上,很可能当年坐着的是步达生,吴宪,诸福棠,兰安生,陈克恢,林可胜,钟惠澜,林巧稚,黄家驷,很可能是蔡元培、翁文灏、胡适,也很可能坐的是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泰戈尔。今天,毕业典礼的会场分三个区域:一个是在礼堂的西侧庭院(“西庭”),那是协和纪念先贤的地方,堪称协和“祖祠”,九位已故的历任校长、院长的雕像伫立在那里,为拜谒他们,学校在塑像前修建了一条小路,称为“仰径”---景仰之路、培养之路、仰起之路,在即将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中,同学们都会经“仰径”走过,向每位老校长、老院长献花,以示敬意;一个会场在礼堂内,毕业生将在台上接受扶拨流苏,获授学位;另一个会场是在礼堂的东侧庭院(“东庭”),那是协和青年们的勃发之所,毕业生将由此踏上事业征程。这三个场地,寓意协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我们不由得不多点感悟,多一点思考。协和是出思想的地方。对于医学、卫生、健康这三个概念,这些年来,协和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我试图阐述一下多年来我和协和医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思考、讨论所产生的一些想法。

协和医学院之医学观:医学是多学、人学、至学

医学是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而发展出的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

医学是多学。医学以人类三大学科为基础衍生发展而来。第一大学科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 与技术,也包括理学、工学等。第二大学科是社会科学和方法,指社会现象与行为中能够讲得出规律、说得出数字、有时列得出方程的部分,比如经济学等。第三大学科是人文学科和文化,要注意,这里不是人文科学,而是学科,与文化密切相连。人文如艺术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名状的,规律难循的,由心而生的,但人文恰恰是我们在医学卫生健康活动中会经常涉及、接触和实践的。

医学是人学。医学以照护人、人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为己任。按照照护的对象,医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主要针对个体的医学,所照护的是病床上躺着的、诊桌对面的病人,我们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乃至基因水平状况,遵从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的理念,采取针对性的医疗方法,此为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另一类是主要关注人群、种群、人类,人类之外还有众生,众生之外还有生态,包括星球健康的医学,此为群医学(Population Medicine)。群医学统筹个体与群体,追求群体、种群乃至人类和众生健康效益最大化。群医学是协和近年来举起的一面具有导向意义的旗帜,其推行将对医生个人的成长和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医学必须对人实行全面的照护。我们过去讲“防治”“诊治”或是“防控”,其实只是对人照护方式的一部分。医学从“促、防、诊、控、治、康”六个方面施行对人的全面照护。“促”是指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让人变得更健康、更强壮,增加人的健康储备,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防”是预防,是在有危险因素,特别是面对高危因素的情况下防止得病;“诊”是知道得了病、得了什么病、得了多严重的病;“控”是控制,即阻止小病变大病、一个人的病传给他人、多人;“治”是纠正病理生理和病理状态;“康”是急性病在时间上、慢性病在功能上,尽可能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将“促防诊控治康”称为健康照护的“六字箴言”。值毕业之际,希望大家作为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记住并切实以“促防诊控治康”这“六字箴言”指导行动。

医学对人进行健康照护,要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过去医学比较关注对单病的医疗,但是现在和未来,我们将越来越多地面对共病、复合病的挑战,这是医学界面对的突出、重大问题,但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缺乏概念。当前,在我们非常专科化,乃至过度专科化的时候,我们横向看了吗?我们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看了吗?十几种、二十几种药一同用下去,其相互作用如何?怎样才能实现对患者有全面的、最佳的处理?医学对共病、复合病的研究关注吗?够吗?谁要继续立于医学前沿,谁要切实改善患者整体健康,就必须及早由关注单病,转为对多病、复合病的关注和研究。协和医学院认识到,专科医院易造成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倾向。协和系统过去几年间已经开始推动所属专科医院向“强专科优综合”的综合医院转型,

医学是至学。医学广涉几乎所有学科,集人类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之大成。为医者既要有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又要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悟性,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与经验。医学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过去,张孝骞先生、吴阶平先生等屡屡提及从事医学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是对医学的不确定性和不容错性的觉悟,在敬畏之下产生的职业态度。健康和生命是人的终极利益,所以,对医学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最高的。医学是多学,又是人学,更是涉及人的终极利益的一门顶级学问。所以,医学是至学,是“至高至圣”之学。

协和之卫生观:卫生是医学之转化行动,需要全社会参与

卫生是依据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 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的健康所采取的行动。

公共卫生是基于群医学和相关学科原理, 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综合社会行动。群医学是公共卫生的医学基础,其主体是医学界、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的承担者则是包括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其实施要义为必须实现由群医学及相关学科原理向“促防诊控治康”健康照护行动的转化,必须由小众而大众化,发动社会各界全体参加。要强调“健康入万学万策万行,万学万策万行务健康”的理念和作为。协和的学子们不要做一个孤道寡行之人,要能够“唤起工农千百万”,动员“枯木朽株齐努力”,让社会各界一起来关注、从事、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共同促动其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近平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全球应当奉行的理念和行动。

协和之健康观:全面、全体、全程健康观

健康是人的一种良好生命状态,包括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人际和谐及环境友好四个方面。

全面健康观。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和谐和环境友好四个方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健康。该定义距现在已经过去70多年了,70年间人类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小至周边环境,大至气候变化,而环境和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是影响健康的重大问题。由此,协和医学院在世卫组织健康定义中三方面涵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重要方面,即“环境健康(Environmental wellbeing)。“环境健康”对于健康,包括对于个人、种群、人类、众生的健康是至为重要的。在“双碳”“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习总书记代表中国采取的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中华民族的担当。在“环境健康”作为健康的必有涵义这一问题上,中国医学界应当及早觉悟。

全体健康观。过去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比较关注个体健康,很有偏颇。这些年教给大家的多是“树木”,甚至仅是“树枝”“树叶”,对“森林”、对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和内涵,对同学们强调不够。我们要关注从个体,到群体、到种群、到人类、到众生、到生态的健康问题。大家可以看到,国际著名的医学刊物《柳叶刀》增设了一个子刊《柳叶刀-星球健康》(Lancet-Planetary Health)。这应和了中国自古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符合“One Health”理念,也是协和所提倡的全体,即由个人而人类,进而众生、生态,乃至星球健康。

全程健康观。我们不但要照护人、人类当前的健康,还要照护今生的健康、后代的健康。在全程健康观念下,协和提出人、人群、种群、人类全生命期迭代照护的概念和理念,从孕前到妊娠、分娩,从幼到老、到死亡,照护逐代健康。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已经成为重要的医学卫生健康观念。从注重单病,到注重共病、复合病;从“诊治”、“防治”到“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全方位健康照护,就是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具体技术路径和实践。此点至要,大家在未来的行医生涯中要努力践行。

要做医生,不要仅做“临床医生”

协和的毕业生应该有正确的医生观、护士观,概而言之,医者观。你们要执守大医学观、大卫生观、大健康观,要深刻理解医学界的使命和职责。在具体的病人面前时你们是临床医生,遵循临床医学的原理行医。但除关注个体以外,你们亦应、更应关注众人乃至众生和生态的健康,也就是要深谙群医学思想和原理,能够践行群医学,成为“普济众生”的医者。古来有训:“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大家要做“上医”,至少“中医”,不要仅做“下医”。换言之,大家既要做主要照护个体的“临床医生”,更要做既照护个体,也照护群体的“医生”,应当努力成为践行群医学理念、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上医”。

协和毕业生必有专业之尊,济世之为

由于医学是多学、人学、至学,学医很难。医学有极强的专业性,医者应当充满专业主义精神。在这个殿堂屋檐下的协和毕业生们是否有这份执守呢?协和的毕业生必须有专业之尊,同时要有济世之为。由是我们才对得起先哲,由此我们才能不愧作为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的称号。协和的荣耀会伴随你们一生,协和所给予你们的思想,希望能够影响你们一生的实践。当前已具备的条件很多,面临的困难也很多,要想推动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思想,依靠勇毅的作为。

预期未来社会将进入“健业社会”

刚才,岩松言及未来五十年、七十年、八十年会怎样。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采集社会、狩猎社会、畜牧业社会到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采集和狩猎是以生存为主要追求,畜牧和农业是以温饱为主要追求,工业社会是以方便舒适为主要追求的话,我们在未来应该进入什么社会呢?恕我妄言,供大家批评指正。我想,未来五十年及之后,人类社会将朝着“健业社会”的方向发展,即以健康为主要民生需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卫生健康事业成为主流社会事业,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与支柱性产业。这种以健康为主要需求和目的,以健康为主要事业,以健康产品为主要社会产出的社会,体现了人类在以往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有能力有意识追求其本源的目标——健康。而在此之前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都是以生产手段为其社会主要特征,而健业社会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产业与社会发展的本源目的高度契合融合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相信,未来五十年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将发展正酣,而在座诸位同学恰值生命与事业的旺盛期,你们将成为未来照护人类健康使命和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希望大家充实、先进自己的思想,拿出勇毅的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得其终极福祉,包括你们自己作为业界人士的福祉和成就。

预祝大家有光辉灿烂的未来!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