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9 11:43:05
选择字号: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要有预见性与判断力

 

5月24日,我在《中国科学报》发表《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一文,针对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所刊文章中,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已演变为“以学生的满意度为中心”,并提出要纠正偏差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出了偏差,而是做得还不到位。

文章刊发后,引发了一些热议。也有人追问,我国高校中现行各项政策规定都已很齐全、规范,好多大学都拥有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辐射面很广,但为何还被认为并未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高度的预见性与准确的判断力

众所周知,要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仅有理念、口号,以及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如何将理念和制度落实在每个遇到困难的学生身上至关重要。我以为,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制度落到实处时,高校更应具有高度的预见性与准确的判断力。

所谓预见性,是指要对高校中所有以学生为主或与学生有关联的人、事、物及其发展有明确的预判和前瞻。所谓判断力,是指针对现实状况、学生的实际需求作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后的言行,代表着高校教书育人的态度和塑造学生性格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管理政策与措施不能只有具体条文,在注重对其文字理解与具体阐释的同时,更应重视在具体操作层面出现问题后怎样应对。诚然这要求管理层有有效的补救措施,但更应在出台相关规定与措施时,就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规定与措施,高校在制定时都应想到具体操作上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下,我将从教学、管理等细节问题入手,看看我们怎样加强预见性与判断力,方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怎样关切学生的专业疑问

我一直认为,当今中国高校的最大问题是管理问题。而管理问题虽与管理者有很大关系,但绝不仅是管理人员的问题,而是一门与全体教职员工都有关系的大学问。

比如,管理者该如何预判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疑问?这里的问题与疑问都是与学生休戚相关的,如专业选择、课程内容、奖助学金等。由于我国高校的奖助学金是另外一个系统,这里不赘述,只针对专业方面的相关问题,来探讨需要完善之处。

如今,新生入校时都会有较为详尽的学生手册,多是厚厚的一大本。但即便学生已经通读全本,还会有很多困惑与问题。高校管理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让学生读一读规章制度,他们的一切问题与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学生很可能根本不去看那些八股式的条文,他们主要靠教师讲解、靠同学口耳相传来获得相应的信息。

如此一来,当他们有疑问与问题时,自然会想寻找教职员工询问。若单纯依靠管理人员解答这些疑问,既浪费师生时间,也浪费彼此精力。但遗憾的是,这却是当下很多高校处理此类问题的主要方式。

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学院网站。

信息不全、考虑不周、不把网页作为信息与资源的中转站是当下很多网站的通病,不过这不是我要谈的重点。

浏览当下很多高校特别是学院的网页,会产生一大疑问,即不知道它是展示给谁看的。换言之,虽然各高校以及二级学院都很重视网页建设,但它们共有的问题是——网页貌似是给所有人看的,却往往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浏览对象——学生,包括未来的学生、在校生以及毕业的校友。

对于学院网站来说,在校生应被视为最主要的浏览对象。如果照此标准,很多学院的网站并不合格。因为它未能体现学生关切的内容,也并不具备学生找到一切有用信息资源的通道功能。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高校都有强大的校园网,其中信息资源丰富,但即便如此,它也无法替代应由学院网站所承担的作用。比如,学院相关专业的详细信息、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课程的丰富内容,特别是针对本专业学生遇到的问题所应提供的答案。

在这方面,国外顶尖大学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经验。以哈佛大学英文系的网站为例,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首先,以在校生为中心。头条均为学生最关心的内容——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如何进入或转入该专业、重点课程特色。

其次,专业信息齐全。针对本科生、研究生设置不同菜单,与其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应有尽有,包括专业指南、如何申请和转入英语专业、如何申请第二专业,如何寻求导师帮助;研究生内容则包括如何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各专业描述、如何写作论文、论文写作资源等。当然还少不了课程菜单,里面有学期或学年所有课程的信息。课程本身有网站的,还会将课程网站链接放在上面。

可以说,通过该网站,学生可以了解几乎所有关切的内容。如此一来,他们就不会再花时间去找教职员工询问,由此也减轻了教职员工不必要的负担。

当然,这不是哈佛英文系才有的,而是很多美国高校的普遍做法。

此外,我对高校的学院网站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建议——除了应该丰富各种专业信息外,对于各种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可能会有的共通问题,可采用国外最常见的“问题与解答”(Q&A)的方式,将所有预判到的问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观罗列出来,或许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如何对待“听不懂”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不代表要“以学生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在学生的学业问题上,高校应具有更准确的判断力,措施应对得当。

我们知道,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硕士生教学,往往都会遇到学生反映课程阅读量过大、教师所授课程听不懂的现象。现实中,但凡遇到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教师妥协,降低课程难度、减少阅读量。

这种做法看似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满足了学生当下的愿望,学生或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很有可能是不当的。其错误之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未做调查。遇到这类状况,应该首先对有多少学生反映课程问题做真实、有效的调查。如果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的问题,那么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跟上现有课程进度,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单纯降低课程难度,减少阅读量,实际上是给教育质量掺水。

其次是未做反省。如果有1/3乃至1/2的学生反映课程有问题,教师最应该做的是反省教学大纲与日常教学是否超纲。学院应反思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其国家标准与教学指南。如果超纲或不符合国家标准与教学指南,应该立即纠正。

如果教师经调查发现是少数学生的问题,或在反省后,发现既不超纲,也符合国家标准与教学指南,此时若还是降低难度,则可能犯了第三个错误——未能坚持。

近10年来,高校各专业的建设都相当规范,上到国家制定的标准,下到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个人还必须在开课之前上传教学大纲,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情况。经过这样的规范,课程的阅读量与难易程度都是经过专家详尽论证过的,很多课程在不同高校也都经过了多年、多轮的课程实践,总体上是不会出现超纲与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现象的。

如此一来,教师需要做的是,在继续按照原有教学大纲授课的同时,直面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想办法让他们消除畏难思想,想方设法赶上大纲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有责任提前告诫学生,也有事后提醒的义务。要告诉学生,选课实际上预示着要承担刻苦学习的责任,有努力克服困难的担当。

依据我在美国高校的学习经历和观察,仅在人文社科领域,美国高校学生在开学选课后,很少会公开向教师反映课程听不懂、要求降低课程难度。其原因有二。

首先,相关课程的内容、阅读量、阅读内容等都在网上公开,凡是想选课的学生,可以也必须提前了解。

其次,高校开学前两周属于试听阶段,学生可以前来听讲,与教师当面交流,获得进一步了解课程和答疑解惑的机会。

可以说,几乎所有学生在最终确定选修一门课时,对该门课程的阅读量、难度等都已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如果此时还坚持选修该门课程,其在未来的学习中,即便真的感到困难重重,也只能咬牙克服。因为这是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选择。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也都有试听阶段。若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全面公开,上述学生提出降低难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少。当然,对于实在无法跟上的学生,学院应介入,和教师一道做好学生的工作。此时,劝其退课甚至转专业也不失为是爱护学生的一种表现。

我一直以为,中国高校目前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能在管理上找到源头——宏观而言,管理涉及到大学使命,具体体现在管理理念、价值观、政策及其手段和措施上,但最终都要看如何落在实处、效果如何。说到底,一切关乎细节。

关心学生、赢得人心不在理念与口号,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每处细节。如何在现实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恰恰是考验我国大学教育及其管理者的试金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重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1AYY016〉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