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 17:47:23
选择字号:
千种中国期刊入选Scopus
杨卫:国产科技期刊发展任重道远

 

日前,记者从国际出版和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获悉,由其创建的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国国产科技期刊数已经从2020年8月的700多种,增加至1000种以上。

对于国产科技期刊被收录的意义,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报》专访了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

杨卫(受访者供图)

“每年100多种中国期刊被Scopus收录”

《中国科学报》: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入选Scopus数据库的现状如何?

杨卫:目前正式在Scopus数据库中上线的中国科技期刊刚突破1000种。其实,去年年底,通过遴选的中国期刊就已经超过了1000种,只不过从遴选通过到正式上线之间,有大约半年的数据磨合时间,所以到现在在数据库中只看到1000种来自中国的科技期刊。

现在平均每年有100多种中国科技期刊被Scopus数据库收录。被收录的中国期刊中约一半是英文期刊,另一半是中文期刊,中文期刊上的论文也有英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单位等,具有在世界范围内被搜索和引用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报》:这些期刊在数据库中的影响力排名情况如何?

杨卫:Scopus数据库分成27个大的领域,每一个领域的期刊又可以按照影响力分成四个区, 比如,前25%为一区(Q1),前26-50%为二区(Q2)。

这几年,进入Scopus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排名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些期刊刚进入数据库时,影响力排名往往比较靠后,基本都在三区(Q3)或四区(Q4)。近几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现在在四个区里都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中国期刊,进入一区和二区的数量也有不少,但停留在三区和四区的更多。

《中国科学报》:中国期刊进入国际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如何?

杨卫:中国的科技研究在2000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到2010年,世界每一个学科领域都已经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贡献,但当时我们的高影响力作者大概只占到世界的1%。到2020年,中国科技体量已和美国或欧盟相当,2021年我国高影响力作者数量达到世界的14.2%,但我们还远远不是学术强国,学术影响力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科技期刊尚大幅度地落后于我国在学术产出和作者影响力方面的水平。

我们预计,到2030年,基于中国的科技期刊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共有2000种来自中国的科技期刊进入Scopus数据库,同时在另外1000种国际期刊中获得编辑主导权。

“中国科技期刊被拒有几个常见原因”

《中国科学报》:Scopus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快速增长有什么意义?

杨卫:增加国际数据库里中国期刊的收录数量,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科学高地建设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如果不进入国际有影响力的平台,我们就很难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在世界通用数据库中,中国作者的论文发表量早已占到全球20%。但是,Scopus一共收录了约25000种期刊,中国期刊现在只占4%。所以,Scopus收录了1000种中国科技期刊的事情,只是一种起步的标志,尚还算不上我国科技期刊界的“丰功伟绩”。

《中国科学报》:2018年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成立,您是委员会主席。这些年,委员会在推进中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方面做了些什么?

杨卫:在2018年以前,我们的期刊都是零零散散地自己申请收录,被拒了之后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向Scopus全球期刊遴选委员会推荐中国期刊,还会向中国科技期刊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如何与国际接轨。

我们也会参加Scopus全球期刊遴选委员会的会议。他们经常开会讨论一些在世界期刊界刚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能还没有开始重视。比如,如何将预印本梳理为可部分检索的科学数据,掠夺性期刊和常规期刊中间的灰色地带需要分成多少级来分类制定政策等,所以参加这样的会议对于我们推动中国期刊的进步是有好处的。

《中国科学报》:从这些年帮助推荐中国科技期刊进入Scopus数据库的经历来看,中国科技期刊在申请加入国际数据库时,面临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杨卫:国际上有很多数据库,比如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Scopus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都有专门的选刊委员会,有一套标准。这里面既有正面指标,也有负面指标。

我们在推荐期刊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科技期刊被拒有几个常见原因:一是出版伦理的陈述缺失或不全,很多中文期刊不怎么注意对出版伦理的规定说明,没有写清楚预防学术不端的措施等。二是引用不够,很多期刊是中文期刊,在国际统计体系里很可能出现引用不够的问题。三是过于区域化,收录进Scopus数据库的期刊上的论文是要给全球阅读的,如果期刊的作者都是某个特定范围内的中国作者,编委也都是中国人,就会被评价为过分偏向于区域性服务。四是网站不规范,比方说,网页无法登录等问题。

“仍存在小、散、乱问题”

《中国科学报》:从整体来看,国际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杨卫:我们期刊的质量和国际期刊的质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在审稿方面,国际上的一流期刊,一篇文章要3到5位审稿人,每位审稿人的意见都是1页纸以上,一般作者回答审稿人的说明得有十几页纸。像《自然》《科学》这种顶级期刊,一般每位审稿人可能有3页审稿意见,你的回复审稿(加修改)意见就要写几十页。反观中国科技期刊,有一些期刊是编辑说行就行了,没有外审环节;也有一些期刊会找两个审稿人,审稿意见返回周期长,审稿意见也很短。

在拒稿率方面,《自然》《科学》的拒稿率一般都是97%-98%,专业顶刊的拒稿率在80%以上,而国内期刊的拒稿率一般在50%上下。

在编辑队伍上,我们很多期刊还存在编辑人数多,生产力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您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如何评价?

杨卫: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仍然存在小、散、乱问题。中国有5000多本期刊,分属4000多个法人,平均一个法人拥有1.25本期刊,各有各的管理标准,质量很难控制,统一的数据库也很难建起来,非常不适应现在正在世界上开展的开放科学进程。

不过,我国新创办的一些期刊还不错,比如科爱出了100多种刊,这些期刊中已经进入SCI的那些期刊影响力基本都已经上升为一区。估计科爱创办的其余期刊的大部分都能进入SCI。

《中国科学报》:我们有没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科技期刊数据库?您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杨卫:国际数据库的建立基本都是先经过期刊的规模化发展,然后将期刊聚集在一起建立数据库。他们是一个出版社有几千种期刊,而我们是一个法人只有1.25本期刊,要一个一个谈,不是一件容易事。未来,我们需要想办法促进5000多种期刊形成一种利益联合体和相应的分配机制,让中国科技期刊慢慢合成“大股”,同时构建自己的科技期刊数据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