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18 9:17:21
选择字号: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发布
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口粮影响较小

 

 报告封面        中国农科院供图

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通过现场会议和直播平台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和《2022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应对举措等产业发展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报告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继续聚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从成本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剖析了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围绕产业热点,全面研判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及国际粮价上涨等风险挑战,并在模型预测基础上探讨了禽肉消费倍增计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应对举措。

中国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竞争力较弱

报告指出,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事件、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造成全球粮食供应不均衡加剧,粮食安全风险陡增。中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稻谷、小麦和玉米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37万亿斤。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大豆生产降幅明显,棉花和糖料作物产量下降。蔬果供应稳定,热带高价值水果进口增幅明显。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油糖果蔬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中国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竞争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报告发现,近些年,中国三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亿亩左右,油菜籽和花生单产呈小幅增长态势,中国油料作物成本不断上涨,大豆和油菜籽净利润为负,成本收益国际竞争力较弱。

2020年,中国大豆亩均成本增至720.5元/亩,是美国的1.3倍;花生亩均成本为1448.9元,是印度的3.7倍;油菜籽亩均成本为929.2元,是加拿大的1.3倍。2020年中国大豆亩均产量为133.6公斤,是美国单产的56%;油菜籽亩均产量为146.4公斤,是加拿大单产的79%;花生亩均产量为247.4公斤,是印度单产的1.1倍。

2020年中国大豆的净利润为-60.3元,美国为17.5元;中国花生的净利润为457.1元,印度为812.99元;中国油菜籽的净利润为-138.9元,加拿大为184.24元。而且中国油料作物成本主要来源于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表明土地和人工成本仍是制约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国现行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用竞争力换农民增收。

2004—2020年,中国油料作物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大豆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花生和油菜籽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油料作物技术进步速度均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大豆、油菜籽和花生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63.27%、27.42%和22.33%,但低于粳稻的66.92%和小麦的76.13%,这表明国家对油料作物的科技投入发挥了明显作用,但相较于主粮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支撑不明显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油料作物技术效率增速均低于农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不足。油菜籽和花生的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快速提升,经营规模的扩大仍是油料作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但大豆规模效应不明显。

中国农业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局面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频现,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越来越高。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

报告聚焦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风险,科学评估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现存短板,以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面对当前国际粮价持续上涨风险,科学评判其影响效应,以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风险抵御能力。

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局面,但仍需加强防灾减灾能力。报告认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灌溉的普及等,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不断下降,已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03年之后,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下滑态势,近两年受灾率保持在12%以下,成灾率保持在5%以下。报告模拟发现,成灾率比基准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的情景下,三大主粮自给率由94.2%降至89.6%,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分别降为96.8%、87.5%和85.4%。

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虫口夺粮”保丰收成效显著,但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需防范。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不断升级,防治策略不断完善,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下降,粮食产量实际损失率不断下降,“十三五”期间,病虫害造成粮食实际产量损失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16%~2.59%。

报告模拟发现,高风险、低防控(即传统化学防控)情景下,三大粮食产量损失可达2978万吨,实际损失率为4.79%;高风险、高防控(即综合“科学植保+绿色植保+智慧植保”措施 )情景下,三大粮食产量损失为1253万吨,实际损失率为2.01%。若实施转基因抗虫玉米产业化推广应用,玉米可增产2255~2469万吨,相当于2021年玉米总产量的8%~9%,基本可以替代去年玉米进口量,而且可使病虫害实际损失率下降1.2个百分点,有效减少杀虫剂用量60%。

当前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口粮影响较小

高水平自给率可以有效对冲国际粮价波动风险。报告认为,得益于中国“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观,当前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口粮影响较小,对饲料粮供给具有一定冲击。

报告发现,2010以来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均值分别为99.3%、98.4%、97.4%和16.7%,国内外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联动系数分别为0.15、0.37、0.63和0.92,表明自给率越高,国内外粮食价格的联动性越弱。

报告模拟发现,国际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50%,将导致中国消费者福利分别减少502亿元、753亿元、2259亿元和4887亿元,表明自给率越高,国际粮价上涨时,消费者福利受损越小。

为应对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风险,报告认为可从生产、消费和贸易三个方面发力,提高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韧性。一是加速推进肉类消费向健康营养低碳方向转型,改善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减轻饲料粮供给压力,促进农业减排。二是加速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生物育种技术,提高大豆自给率,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饲料粮安全。三是加速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倒逼国内优势农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