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16 19:16:47
选择字号:
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李光博铜像揭幕仪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图

 

6月16日,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举行。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副院长王汉中,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陈华宁出席活动。活动由植保所所长周雪平主持。共计5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李光博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生态学家和害虫防治学家,是中国昆虫迁飞研究创始人之一,为解决我国重大农业病害虫问题和制定植物保护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介绍,李光博在蝗虫、粘虫等重大害虫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和荣誉。

李光博一生从事农业重大害虫防控研究。他首次阐明了我国粘虫越冬规律和季节性迁飞规律,创建了粘虫“异地测报”方法。首次提出1月份0℃等温线为粘虫在中国的越冬北界,并于1961-1963年、1978-1980年分别在东半部和西部地区组织标记回收试验,通过协作攻关,探明了黏虫迁飞规律,阐明了各大发生区黏虫主要为害世代的虫源性质。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大规模标记回收方法研究害虫远距离迁飞规律获得成功的范例。据此制定的粘虫“异地”测报方法,经长期应用,准确率达85%以上;研究组建的粘虫综防体系,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粘虫危害,每年约挽回粮食损失25-35亿公斤。为其他害虫迁飞规律研究提供思路与经验,推动学科发展。

他研究明确了我国黄淮海蝗区不同种类蝗虫的发生为害规律,提高了蝗情侦查和“毒饵治蝗”技术。他改进了蝗情侦查技术,在山东、河北、天津等蝗区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虫情预报网,并在全国蝗区推广,使当时的治蝗工作迅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他的建议下,我国将治蝗方针修订为“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治蝗害”,为推动我国实现“根除蝗害”的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光博还组织全国植保科技力量协作攻关,创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黄淮海等麦区研究组建的小麦病虫害综防技术体系,显著提高小麦群体的整体抗逆机能,农药投入量减少30-50%,天敌数量成倍增加,病虫危害明显减轻,小麦产量逐年上升,获得显著效益。

仪式上,张合成、王汉中、陈华宁和植保所领导共同为铜像揭幕。随着红色的帷幕缓缓揭开,李光博院士的半身铜像赫然眼前,在场所有人员对铜像三鞠躬,表达对李光博院士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李光博的学生代表罗礼智研究员、晚辈代表张蕾研究员及李光博家属李琍深情追忆了他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及其为农业重大害虫防控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要铭记先辈初心、传承好、发扬好先辈开创的事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张合成在讲话中强调,要学习和传承李光博院士科技报国、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理念,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奉献品质。他号召中国农科院全院科研人员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胸怀祖国、求实创新、勇攀高峰,要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要做新时代农科精神的传承者,要做胸怀“国之大者”奋力创新的有为者,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期间,举办了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和植保所研究员江幸福分别做了“飞蝗迁飞的分子机理“”粘虫迁飞研究—开创与传承”的专题报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